2022“十大考古”背后的故事
#2022十大考古#
百余名专家代表线下参会,一众大咖与各项目发掘者齐聚一堂,考古界顶流活动“十大考古”终评会精彩纷呈。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场活动背后的故事,作为“十大考古”活动的主办方,在此用我们的视角讲给大家听。
修订章程细则
更好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党的二十大系统部署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点任务。这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全社会对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始于1991年,至今已开展了33届。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行业高度认可、公众高度关注,这项活动已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征求了多方意见建议,再次对活动章程和细则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参评项目条件、参评资格、评选程序、终评评委产生方式等内容,将相关管理要求写入章程,进一步规范评选审批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了评审委员会专家库,细化了专家库管理要求,更好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2023年是新修订章程和细则施行的第一年。推介活动办公室严格按照新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22年的中国考古故事
“十大考古”背后的139个日夜
2022年是中国考古事业各项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中华文明探源第五阶段研究、“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1432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高效开展,一系列新发现新成果,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从2022年11月10日活动启动,到2023年3月28日发布会结果揭晓,历时整整139天。
活动启动后,推介活动办公室共收到32个项目的申报材料。所涉及申报项目时间跨度大,上起距今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下至长城考古重要发现明清时期的陕西靖边清平堡遗址。从遗迹类型上来看,遗址种类多样且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南佐遗址、坐落在长江下游的凌家滩遗址等大型史前聚落,还包括商周、两汉、元代的贵族或家族墓葬,以及城址、冶炼遗址、窑址、古港遗址、佛寺遗址等。均从考古学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各民族及地域文明的汇聚滚动与血脉交融。为了及时推介各考古项目,深入解读考古新成果,“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从2月6日起,连续16天推送32项参评项目的详细资料。
参评项目名单确定后,推介活动办公室随即制作初评选票。2月3日,226张选票(91张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团体票和135张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个人票)全部寄出。截至2月17日,全部发出选票悉数收回,评委参与率高达100%。2月27日, 初评结果产生,22个项目入围终评。“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从3月15日起,连续11天推送22项参评项目的详细资料。
用心用情设计
彰显“十大考古”排面
参加此次终评会的代表,都能对会上分装资料的帆布纪念袋印象深刻。据设计者介绍,这次设计经过不断筛选、打磨和推敲,所有文字的纹样均出自参评项目的元素,其中“十”字的纹样来自陕西西安太平遗址以及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大”字纹样来自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左右两侧底纹来自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古”字纹样选自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山东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下部的地名堆叠为所有参评项目所在地。
除帆布袋外,终评会手册的封面也别出心裁集合了各种考古工具的图案,并特意印刷了大号字版本,以方便专家阅读。
入围终评项目单位提交的精美海报也是亮点之一。张张海报突出了遗址最重要的发现,结合精心设计、完美布局,甚至不少遗址已经拥有了自己的slogan,比如“中国百万年人类史新的考古实证”“惊现史前结构最复杂城门”,再比如“武陵炉光”“千年商港、海丝节点”。(海报合集戳2022十大考古终评会开始!点海报,看遗址!)
除了精美海报,还有蓄力于震撼的视频,遗址的千年历史与内涵浓缩在短短3至5分钟内,特效与干货并存、时空交错、见物见人,充分展现了遗址的丰富内容,足见考古人为自己加油打call的干劲十足。(所有视频详见“文博中国”视频号)
媒体联动优势互补
内外宣传持续发力
在本次“十大考古”终评会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早开启了“十大考古”预热环节,终评系列和相关报道自3月25日起在新闻频道正式亮相,3月25日至27日连续推出22个入围终评项目展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东方时空、新闻联播、直播间、4套中国新闻等滚动播出。频道首发25条节目,重播上百次,总时长200分钟。学习强国文化频道推出“聚焦202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
推介活动办公室依托中国文物报、“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挥全媒体优势,通过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出,并进行融合创新传播,带来更及时、更精彩、更多样的报道。全媒体时代的报道,采访方式和展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充分发挥“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功能,全流程紧密协同、高效运转,“报、网、微、端、屏”无缝衔接、互为补充,视频、长图、图文等融媒体产品各展其长。融媒体矩阵联合发声。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开设“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设置“活动动态” “入围项目”“项目视频”等专栏。
“十大考古”汇报会和发布会在央视新闻,新华网,学习强国,国家文物局视频号、抖音平台、百度百家号、官方微博,中国文物报社新媒体平台矩阵等几十个平台上进行直播,让不能来到现场观摩聆听的考古人、考古爱好者能及时分享到“十大考古”终评会的精彩内容。
微博互动,有声有色。多个微博账号共同建立#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微博话题,与网友分享互动。带动了以微博话题、头条话题为代表的千万级阅读量。阅读量超过1000万的有2个,阅读量超过100万的有11个。
“十大考古”结果刚一宣布,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并登上当晚《新闻联播》,社会关注度极高。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普法等公众号发布的推文,突破十万加的阅读量。此外,160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十大考古”相关消息。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登上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节目,终评会及发布会直播观看量,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
中国文物报社在全力做好本届推介活动各项工作的同时,发挥国家文物局文物新闻宣传国家队、主力军的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性认识,大力拓展推进社内、社外媒体融合,加强内容原创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文物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者:张小筑 郭晓蓉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