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沧桑沉浮中奏响不屈的命运交响曲——观《国宝沉浮》一书有感
17377

沧桑沉浮中奏响不屈的命运交响曲——观《国宝沉浮》一书有感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50:110

当观众在博物馆中参观那些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时,仅仅通过阅读说明牌,或是聆听固定内容的“导览”,常常很难有对展品比较清晰的认识,更难以全面了解它们诞生时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千百年留传过程中,历经的世间沧桑和命运的转折起伏;更不用说,为了保护它们,有多少仁人志士付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国宝沉浮》

作者:高小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定价:78元

而今天,细读完《国宝沉浮》一书,我们却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书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活”了过来,感受到它们生命的律动。它们如同一位位老者,将传奇的身世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可看到它们身上的累累伤痕,听到从它们心底中发出的呼唤和呐喊。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中,豪强盗贼为占有它们强取豪夺、机关算尽;而仁人志士为了让它们完好留存于在华夏故土而舍生取义、倾家荡产……

从《变成“文物”的一味中药材——甲骨》一文可得知,曾有无数的最早记载中华文明历史的载体——甲骨,数百年来被当作中药捣碎、煎熬、扔掉,直至清末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校长”王懿荣偶然得病,买了这付中药,才使得它的命运得到转机。从《废品站中捡出的国宝班簋》一文可知,作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周代青铜重器班簋,竟是文博前辈从废品收购站中捡来的。同样,中国共产党人的“圣经”——《共产党宣言》,也是从造纸厂的纸浆池前抢出来的。《清明上河图》在九百余年的留传历史中,五次进出皇宫,从东京汴梁(开封)到南宋都城杭州,再到元明清都城北京,再到东北日伪满州国“首都”长春,最终又回到故宫博物院,行程万里、历经坎坷。《富春山居图》在留传中,收藏者竟然要它与自己一起殉葬,放火点燃“国宝”,多亏他气息奄奄无力看守至全部烧完,才侥幸被一旁偷窥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来。而几百年后,清乾隆帝竟然又以真为假,险些贻误其余生。张伯驹夫妇曾卖掉宅院和首饰,购买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而夫妻二人又多次将所收藏的国宝捐给国家。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才使如游子般在海外漂泊了20年的北京古观象台大型青铜天文仪,辗转回归故里。叶公超为保护毛公鼎被日军关进牢房。徐悲鸿为赎回被盗的《八十七神仙卷》日夜作画筹钱。朱启钤为保住“存素堂丝绣”,先求张学良再求宋子文。潘达于女士为躲避日军的抢掠,将大盂鼎、大克鼎埋于地下八年。国企保利集团为购回圆明园兽首大胆破冰,在香港参加文物拍卖会。一件件国宝,与他们的保护者一起,绘制了一幅幅传奇隽永的画卷,谱写了一首首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爱国诗篇。那些感人的事迹,如同一首首交响乐,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考古学家王?先生,曾深入阴冷潮湿的矿井下,在尸骨堆中翻开一具具尸骸衣服的口袋,寻找侵华日军暴行的物证……

此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引人入胜、动人心魄,让人难以释卷,而读后又让人难以释怀。在作者的笔下,一件件国宝与他们的守护者一起挺着胸膛向我们走来,它们不再是一件单纯的文物藏品,也不仅仅是华夏文明的记录者,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锤炼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凝结。它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醒我们以昨日为师,奋发图强,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让珍贵的国宝与我们的民族一起,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与此书作者,自他参加文物工作时就相识。他几十年一直笔耕不辍,既有国外博物馆丛书的编译,也有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和文博工作的思考。今天他又厚积薄发,将几十年的现场考察、专家走访、文献发掘,汇集成这样一本揭示文物背后传奇故事的好书,难能可贵。本书部分篇目,曾在《中国文物报》上阅过,今日再读,又有老友重逢的喜悦。期待小龙同志能有更多的新作问世,以飨人们对古代文物的了解与欣赏。

作者:傅公钺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胡博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