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文物调研 | 苏州吴江区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探析
17539

文物调研 | 苏州吴江区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探析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22:0020

文物是吴江历史风华的见证,也是江南气质的文化标志。为全面把握吴江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提升保护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现状调研,基于全域特点、文物类别、文保等级的三维视角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完善保护措施,以期进一步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吴江文物资源。

吴江区运河古纤道,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年间,又称“至正石塘”

一、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特点

苏州市吴江区地理优越,人杰地灵,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涵盖了古镇古村、宅第民居、店铺作坊、寺观庙宇、桥涵码头、墓葬遗址等。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10处(526个单元),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14个单元),省保单位18处,市保单位106处(118个单元),控保建筑14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31处。

这些文物单位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文物点覆盖全区8个区镇,以同里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震泽镇为多。二是文物类型多,初步划分为建筑类(包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桥梁类,其他类(包括遗址、石刻、牌坊、塑像、城墙关隘、古井、码头驳岸、水道、涧汊、艺术构件、古构筑物等)。三是管理难度大,比如桃源镇、七都镇水系丰富,文物点多以桥梁为主,且大部分在野外,难以随时了解状况,又如遗址类文物点的地面遗存不明显,寻访调查难度较大等。

位于黎里镇的柳亚子旧居,原是清乾隆时工部尚书周元理住宅,旧名赐福堂
位于七都镇的东庙桥,历史悠久,雕刻艺术精湛

二、不可移动文物调研情况

调研工作从2021年5月开始,历时8个月。为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参与现场调研人员由四人组成,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组织、协调、技术、审核等工作。组员分别负责联络、现场打分、口碑资料提取、拍照等工作,并聘请文物和考古等相关专家,对建筑、遗址等各类测评对象进行把关。

(一)明确等级赋分

参照《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完好率测评办法》,调研满分100分,依据最终得分划定完好情况。本次调研成果根据最终分值区分为5类等级:一是A类(完好),得分90分以上;二是B类(基本完好),得分80~89分;三是C类(较差),得分60~79分;四是D类(濒危),59分以下;五是E类(以后补评),对实施维修的对象暂不评分。

(二)完善调研程序

首先由每位组员现场独立评估打分,再由专人及时输入计算机,计算出平均分值,并确定相应分值的保护状况等级,然后及时导出照片进行编号。同时,通过对三普文字描述、范围图、紫线图等资料进行比对,对于有疑问的、有偏差的文物建筑进行二次评估完善,最终确认调研表格。

(三)统计调研结果

全区526个文物单元中:A类完好116个,占比22.0%;B类基本完好300个,占比57.2%;C类较差89个,占比16.8%;D类濒危17个,占比3.2%;E类4个以后补评,占比0.8%。

三、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探析

(一) 基于全域视角的探析

1.数据情况

吴江各地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总体情况较好。完好、基本完好占比之和大部分在80%以上,其中3个镇区低于73%。由于文物数量、分布密度、保护理念、投入资金、人员力度不一,各地保护情况各异。总体而言,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村)、开放单位的文物,整体保护情况较好;产权关系复杂的建筑、野外不通行的桥梁保存情况一般。

2.情况分析

各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完好和基本完好比例较高的是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前者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最多,分布密度大,开放单位多,虽有个别建筑评为濒危,但整体保护情况较好;后者在此次调研中无濒危对象,不可移动文物中公、私产权的建筑居多,密度高;多处桥梁实施修缮,整体保护状况较均衡。

保护现状较差、濒危比例较高的是七都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占比分别为29.54%、28.08%。濒危建筑数量最多的是震泽镇,达到6处,占比9.23%。这些镇区亟须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位于同里镇的思本桥,吴江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
位于盛泽镇的先蚕祠,为盛泽丝业商人公建,已经有170余年历史

3.案例分析

一是示范区域:吴江开发区(同里镇)不可移动文物较多,保护基础工作好,保护管理人员较充足,构成合理,管理层级分明,辖区内的开放单位较多,在文物基础档案、文物本体保护维修、文物安全工作等方面做得较扎实。

二是预警区域:震泽镇的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较大,保护情况总体尚好,但镇区外围则稍显薄弱,另由于濒危建筑达到6处,存在管理弱项。

位于同里镇的退思园

(二)基于文保等级视角的探析

1.数据情况

全区526个文物单元中,文保单位共150个,总体保存状况较好。完好共59处,占比39.2%;基本完好共72处,占比48%;较差共10处,占比6.7%;濒危共7处,占比4.7%;另补评4处,占比1.4%。

2.情况分析

文保单位中,国保单位保存状况最好,除1处正在修缮,其余均为完好或基本完好;省保单位总体情况较好,但震泽镇致德堂、黎里镇鸿寿堂保存情况堪忧,应尽快进行修缮保护;市保单位部分较差或濒危,产权明晰的保护情况较好,产权复杂的几处保护情况一般。

3.案例分析

一是示范文保:师俭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属地重视,经多次保护修缮,目前保存状态完好,现作为展示江南水乡古镇的商贸传统和儒商文化空间利用。

二是预警文保:致德堂。年久失修,部分屋面坍塌,保存状况堪忧。

位于震泽镇的师俭堂,反映晚清商贸情况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三)基于文物类别视角的探析

1.数据情况

全区526个文物单元中:建筑类(包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263个;桥梁类194个;其他类(包括遗址、石刻、牌坊、塑像、城墙关隘、古井、码头驳岸、水道、涧汊、艺术构件、古构筑物等)69个。

2.情况分析

一是建筑类(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共计263个单元:其中完好61个,占比23.2%;基本完好138个,占比52.5%;较差45个,占比17.1%;濒危16个,占比6.1%;另有3个以后补评(正在维修中),占比1.1%。

二是桥梁类共194个单元:其中完好34个,占比17.5%;基本完好117个,占比60.4%;较差41个,占比21.1%;濒危1个,占比0.5%;补评1个,占比0.5%。

三是古遗址、古墓葬、牌坊、古驳岸、古井等其他类共69个单元:其中完好21个,占比30.4%;基本完好45个,占比66.3%;较差3个,占比4.3%。

(四)濒危文物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中,濒危总共17处,占3.2%。16处为房屋建筑,多为年久失修或空关的建筑,产权较复杂,有些已处于灭失状态,基本失去重要历史信息,如汾湖高新区(黎里)瑞文堂。其中1处古桥梁为尚寿桥,处于野外,保护管理薄弱。

位于松陵镇的垂虹断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

四、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保护

围绕文物“完好率测评”档案,充分利用好“诊断报告”,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配好现有的资源,分类组织好文物的日常维护与修缮工作。

(一)A类单位(完好):继续按现有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保护,做好文物四有工作,完善记录档案,包括历史沿革、照片、工程档案、影像等相关资料。这批文物多为开放点,管理责任清晰,应做好日常巡查工作。

(二)B类单位(基本完好):按原状、现有管理体制进行保护,加强巡查和文物动态监测,尤其加强异常气候各节点和存在安全隐患部位的排查,密切关注影响文物本体安全的一切因素。积极收集基础资料,为今后编制保养维修方案或局部干预打好基础。

(三)C类单位(保护情况较差):保存现有文物信息,实施原地保护,整治周边环境,会同属地管理部门做好文保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尽快组织测绘和编制修缮方案,分级分批组织实施。桥梁类应尽快设立警示标识,必要时禁止通行,对结构安全进行鉴定。

(四)D类单位(濒临坍塌或局部坍塌的建筑):组织开展测绘和抢险加固工作,编制抢修方案,收集坍塌的建筑构件,以备编制维修方案时收集建筑信息和修复时使用。拆除影响原建筑历史信息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搭建。对价值较高的私有文物单位必要时以政府收购或置换产权等手段加以保护,按照文物级别、产权关系、所属镇区等进行分类管理,尽快组织修缮保护,合理确定使用功能并加以有效利用。

吴江区通过运用完好率测评办法,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完整度、保护状况、安全措施、周边环境等综合档案,是基层文保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客观反映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效,为提升文保工作管理水平,推动文保工作科学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数据和理论依据。

作者:周春华

作者单位: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2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