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匠文华——罗哲文生平回顾展”在颐和园开展
今年是罗哲文先生逝世十周年。11月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与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学术支持的“哲匠文华——罗哲文生平回顾展”在颐和园德和园开展。
展览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并穿插了书籍、物品等实物,以罗哲文生平为主线,分为少年求学、梁门弟子、文物卫士、万里长城第一人、申遗功臣等九个展览篇章。
少年求学篇章 主要介绍了罗哲文从出生到接受私塾教育的过程;
梁门弟子篇章 从考入营造学社、进入清华、参襄国旗,国徽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罗哲文与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三位恩师的结缘与对他的栽培;
文物卫士篇章 作为本次展览主要篇章之一,用12件罗哲文保护文物的实例以点带面地介绍了他一生为保护文物所做出的贡献;
万里长城第一人篇章 作为本次展览主篇章之一,用文字总结与长城图线的形式介绍了罗哲文从初次勘探八达岭长城到主持新中国第一次长城修复(即:八达岭长城)到参与居庸关、司马台、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等众多长城的修复,到重新确认长城东起点虎山长城,再到2003年时年79岁的罗哲文穿越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寻找长城西终点;
申遗功臣篇章 用首倡“入遗”定方略、“文化线路”第一人、运河申遗、蜀道申遗、长征线路申遗五个方面介绍了自1985年春,全国政协委员罗哲文、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联名递交提案,建议中国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到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多项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年过八旬仍然站在申遗工作第一线呼吁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再到先生的未了之愿蜀道与长城线路申遗工作;
优秀党员篇章 用实事求是、温和宽厚、提携后辈、简朴谦恭、舍身忘己五个方面介绍了罗哲文一生都按照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晚年还以身作则积极推崇师承制,为古建筑保护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古建护神篇章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篇章之一,用主持修复赵州桥、终生难舍故宫情、高原雪域留清名、群落保护显卓见、颐和园里见衷心作为主线,介绍了罗哲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古建筑保护之路,用大篇章诠释了先生为古建筑保护事业在神州大地上留下的足迹;
中国特色篇章 介绍了罗哲文在我国文物保护立法、政策制定、保护原则等多方面所做的贡献;
多才多艺篇章 用文物摄影第一人、文墨之余即书法、诗词曲赋显文心、外语交流露一手四个方面介绍了罗哲文用镜头、书法、诗词等形式记录下我国文物保护的历程。
此次展览还展示了罗哲文先生历年来出版发行的著作80余部,他生前使用的相机、背包、照片放大机、测量工具等物品,整个展览系统回顾了罗哲文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奋斗的一生。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展期37天。
罗哲文简介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生前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从事中国文物古建研究保护72年,是“中国特色古建保护理论”奠基人、具有开拓性的文物保护专家和文化遗产权威。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先后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达30余年,期间参与了国徽设计、北海团城保护等文物保护项目。1950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参与或主持修复了赵州桥大修、布达拉宫大修、永乐宫搬迁、北京故宫博物院大修等大量大型古建项目的修缮、修复、研究、保护工作。
罗哲文是信仰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他奋不顾身,先后参与抢救了北京古观象台、平遥古城、定海古城、南京城墙、杭州清河坊等世界文化遗产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身先士卒、关爱后学,培养了一批在长城研究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等领域内卓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生活中,他谦恭简朴、不计名利,经常骑自行车参加活动或考察调研;直至临终前,他还在关心文化遗产保护,为之奋斗至最后一息。
罗哲文是中国长城研究和保护的发起人之一,参与发起了国内多数的长城研究保护组织,足迹涉及所有已开放长城及多数未开放长城;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保护组织倡议人之一、第一批申遗项目申报文本的起草人之一,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首倡者和有力推动者,生前参加了大多数文化遗产的初评和申报。
罗哲文也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古建群落保护专家,他倡议并全程参与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古村落保护等一系列重大古建保护项目。
罗哲文著作颇丰,部分作品先后再版十余次,并被译为德、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部分作品被收入大、中、小学教材。
鉴于罗哲文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2009年6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罗哲文“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基金会授予罗哲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作者:遗产编辑中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1
- 0000
- 0001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