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荐书 | 启迪现当代遗产“保育活化”的实践读本——单霁翔《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阅读感悟
17684

荐书 | 启迪现当代遗产“保育活化”的实践读本——单霁翔《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阅读感悟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31:242

2022年6月21日,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会推介终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时,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向专家们介绍了他最新著作《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以下简称《人居香港》)的写作感悟。他细致讲述了独特的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经验与个案,阐释了香港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创新成就。认真研读《人居香港》一书,确感到它不仅呈现香港本身的建筑遗产保护追求本身,更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诸市乃至内地大中城市,提供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品鉴之路。据此有如下阅读的认知与联想: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

作者:单霁翔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定价:88元

单霁翔用《人居香港》解读出“保育活化”的新意。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也最具保护破坏性的时代。香港在开埠的一个多世纪中,留下了数千计历史建筑,它们融汇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是香港文化身份的象征及港人创业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延续与归属感,见证了香江的血与火。在单会长笔下香港“是一个饱经风雨沧桑之城,一个彰显坚韧与执着的城市,一个充满人性与温暖的城市,一个珍惜历史与记忆的城市,一个永葆创意与活力的城市。”用建筑传承历史,尤其采用“保育活化”之方法,可读懂香港建筑发展。由香港特区政府2008年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迄今“活化计划”已推出六期,共有22处历史建筑(含建筑群)被纳入活化项目,其中已有12个项目投入服务,向公众开放。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在书序中赞叹了该书的文化遗产贡献,她讲到2007年11月,她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局长身份首次访京,便拜访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介绍了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尔后单院长十年间访港超过十次,“次次行程排得很满,到处考察香港的历史建筑……以宏观的角度,通过不同脉络将香港大部分历史建筑做出分析和论述。”

单霁翔也在书中回顾,作为香港发展局第一任局长的林郑月娥,她早就意识到“文物保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马上行动,2007年10月10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应运而生。”该保育活化计划的价值,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将珍视香港民众的集体记忆提上政府议程。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香港城市发展和改变的全过程,还重在保留着属于香港本地的建筑文化特色。

单霁翔用《人居香港》讲述了“保育活化”的诸多经典个案。单霁翔认为,2007年起,特区政府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是香港历史建筑保育政策的里程碑,从2008年的第一期到2019年的第六期,活化工程不仅造福社会公众,还有五个项目摘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产生了国际影响力。

在一系列“活化”方式中,如在“置换新的功能空间”方式上有北九龙裁判法院建筑的“活化”个案,该法院建筑建造见证了战后香港司法制度的发展史,虽是1960年建成项目,但其不乏建筑美观特色和风格。结合北九龙裁判法院的修缮要求,它被纳入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其用途是学院、培训中心和古物艺术廊。此计划先后收到21份申请书,最后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决定由拥有建筑史系和史迹保护系实力的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在此开设香港分院。正是由于“伙伴”选择正确,在保护和活化设计与修缮中,法院建筑的外立面原封未动,为保护墙体,艺术品大都采用吊挂的方式。这样的改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赋予法院所在社区的艺术品质和亲和力,使一座庄严的法院成为活力十足的艺术设计学院。2010年9月,萨凡纳艺术设计(香港)学院开馆运营,2011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截至2020年6月来此参观的各界人士超过40多万人次。

再如,2015年获亚太遗产保护奖的美荷楼项目。住宅美荷楼是战后政府关注民生居住,推动公屋政策的时代见证,尤为珍贵的是香港仅剩余一座“H”型住宅楼。单霁翔细致描述了“美荷楼活化计划”的一个个如时光隧道般的香港原著居民的故事。2013年,美荷楼“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项目竣工,香港青年旅社协会以非营利社会形式运营,鼓励社会参与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如在美荷楼生活馆特别建造了“多格厕所”,呈现当年一层楼共用厕所的“原貌”,还重新建造“走廊厨房”,再现居民在狭窄走廊煮食的状况。单霁翔将这种邻里关系总结为:“守望相助、分甘同味、相互照应、忧喜与共的浓情与乡愁”。这种“公屋文化”是对“保育活化”主题的最好诠释,使原本废置的历史建筑重获生命且创造无限文化的“公屋”新地标。

单霁翔用《人居香港》归纳保育活化“十二律”。单霁翔认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实施,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立足于对历史变迁轨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学的尊重。他在著述中特别借鉴多个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文件如“保护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环境”的《西安宣言》,深化着文化景观的历史记忆;他在书中以1989年香港志莲净苑启动重建计划为例,介绍了现代建筑何以同样承载历史的思考。他大胆提出“优秀的仿古建筑也是对历史文化、营造法式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2012年11月17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已列入香港的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项目。

有鉴于遗产保护不断探索与总结,单霁翔在书中将香港“保育和活化”之路,在主导思想、实施目标、运营模式的理性分析基础上都有拓展,提出了有价值内涵与可操作性的“十二律”,或许这也是这本香港遗产保护著作最精彩的篇章。这“十二律”是:其一,要有专责且有效率的组织机构;其二,要有古物咨询委员会负责下的评级制度;其三,要有政府指导下的准入、评估和评审标准;其四,要有保育和活化的制度创新;其五,要有为保育和活化指引的服务系统;其六,要有精致、严谨且稳定的运作模式。在此他特别解读“香港发展局十分谨慎的推进‘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实施,努力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前提下,强化公共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然后由非政府机构申请历史建筑的使用权与运营权……如果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伙伴’便决定放到下一批”;其七,要实现科学修复;其八,要注重活化传承。单霁翔深化了“保育”和“活化”两者的关系及不同内容。他说,目前遗产保护大多是“冷藏”式的博物馆模式,而历史建筑要“活化”以服务社会;其九,要有善用历史建筑和服务社会目标的“优化伙伴合作”;其十,要有文化保育的财务支撑;其十一,要强化影响力大的社会宣传;其十二,要政府与民间相互扶持公众参与的模式等。

由单霁翔会长《人居香港》一书的研读,在良多感悟中,略谈两点深刻印象:第一,书中各种丰富类型的保护与创新个案,都对中国20世纪与当代遗产传承有借鉴作用,从此种意义讲《人居香港》一书在讲述香港历史建筑“保育活化”成功经验与细则的同时,实在是为全国的城市更新、文化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第二,要从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中,再识建筑遗产保育与活化的相关性,特别要从中汲取营养,将“活化”文章做准、做充分。要教育公众及城乡管理者,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回避利用的保护。“历史建筑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它形成于过去、认识于现在、施惠于未来,是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单霁翔对传统与发展的遗产世界如此赞美道。

作者:金磊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