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畔的回望——2019年环卡普恰盖海考察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赴哈考古工作队,联合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历史保护博物馆同仁,2019年6-9月在阿拉木图市东约50千米的拉哈特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期间,从伊犁河中游南岸的伊塞克向东出发,逆时针环绕伊犁河卡普恰盖海(水库)考察学习。中方的丁岩、苗轶飞、祁玉庭与哈方的图列克、司机兼翻译包尔江共五位,乘车一辆车,9月5-8日,前后四天三宿,行程1348千米。
本次重点考察了公路沿线附近以古代游牧文化墓葬为主的21处遗存(《西部考古》第23辑,2022年),以及2座博物馆。这里以日记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考察途中的诸多见闻与收获。
图一 考察路线示意图
1
月氏墓葬
恰伦峡谷
克根镇
9月5日 星期四 晴
图二 巴尔套海东岸墓地
约9点许从伊塞克的考古队驻地出发,12点左右到达了巴尔套盆地西端的巴尔套海(水库)附近的墓地,这是本次考察的第一地点。南来的奇利克河水汇入巴尔套海,随后部分通过干渠向西引入阿拉木图市,余留河水继续向北汇入卡普恰盖海。伊塞克博物馆首任名誉馆长、著名考古学家别克穆汗别特·努尔穆汗别托夫研究认为,古代月氏人曾经在这处盆地居留过一段时间,巴尔套海东岸小型石圈封堆墓可能属于月氏。月氏文化是中亚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西北大学王建新老师研究团队密切关注。
前往克根途中路过著名游览胜地——恰伦大峡谷。河谷深邃,水流湍急,谷内湿气使得两侧植被很茂盛,与谷外的荒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午5点半许到达位于中哈吉三国交界区域克根,这里向东是中国昭苏县,向南是吉尔吉斯斯坦。所住的克根旅馆是镇上唯一的旅馆,尽管事先没有预订,但是幸运的是房间还有。一个两人间,一个三人间,三人间有一张床是由沙发代替,按床位收费。丁岩睡沙发,第二天起“床”后,还算可以。一楼设有洗澡间,基本条件尚有。
距离旅馆最近的饭店步行约七八分钟路程。可能更接近中国,炒拉条子感觉不错,有了中国风味。晚饭后回到住处时发现随身携带的小挎包落在饭店,大家很紧张,因为这几天的经费全在包内。几位同志飞奔过去,不一会儿就返回,完璧归赵。包尔江说,饭店人员收拾饭桌时发现了挎包,就习惯性挂在店内等顾客来取。店家见怪不怪,我们虚惊一场。
2
克根河
匈奴墓葬
夯土高台
克根博物馆
2008奥运火炬
哈拉哈拉大墓
春贾与热泉
9月6日 星期五 晴间雨
图三 克根河畔
饭店开早饭时间较晚,就先行参观克根附近几处遗存,再返回用早饭。
穿越克根全境的克根河,汇入伊犁河重要支流的恰伦河。调查点附近的河床宽阔、平坦,河道蜿蜒,水波粼粼,映衬着翠绿欲滴的草地,加之草原早晨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情舒适。近处草地绿色满眼,远处山峰白雪皑皑,两相映照,别有感觉。尽管清晨的风呼呼作响,依旧挡不住感受美丽的草原。克根的秋季,雨水丰盛,草被繁茂,牛羊肥壮,大概是最美好的季节。
参观的一处墓地约有40座墓葬,地表尚有近方形的土堆,部分发掘,发掘者认为是匈奴墓葬,河岸两侧分布着较多的这类墓葬。另外,还参观了几座大型封堆墓和一座大型夯土高台。后者可能是祭祀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少见。
早饭后下雨,正好前往参观克根博物馆。博物馆以展示当地文化为主,从石器、青铜、铁器时代,到中世纪以及一战和二战,再一直到了2008年奥运会。伊塞克金人墓葬的平剖面图和模型也在。此前去过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多座博物馆,几乎都有该座墓葬内容,足见它的著名程度和影响力。看见在展的一枚2008年奥运会火炬和几块奖牌时,我们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最后与热情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并赠送了中国茶叶。
图四 克根博物馆火炬、奖杯
位于克根之南的蒙交勒它草原深处的哈拉哈拉大墓,是一座带围沟、石圈的大型石堆墓。参观时雾气很厚,能见度很差,无法高空摄影。离开一段距离后感觉雾气有点散开就再返回,到大墓近处又发现雾气浓厚如前,只好遗憾地离开。
傍晚,到达了当地著名重镇——春贾,在春贾近郊的“中国石油”(sinooil)加油站加油时,秋风习习,很是惬意;而中午在克根草原,穿着防寒服、夹克衫等抵御着寒冷。一天之内,两样感受。当晚,住宿在春贾东侧不远处的度假胜地——热泉。
图五 春贾 中国石油
3
伊犁河畔的回望
扎尔肯特清真寺博物馆
卡斯潘盆地
9月7日 星期六 晴
从热泉过春贾前往扎尔肯特途中,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跨过心心念念的伊犁河。伊犁河从中国伊犁的霍城县走出后即进入哈萨克斯坦。车在这里的伊犁河大桥上行驶,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曾经在伊塞克拉哈特古城高台考古发掘之际,遇到天气晴朗时,伊犁河就像飘带一样挂在远处天边,而我长久地凝望着千万年滋养无数生灵自东而来的这条大河,这种意境很美好、这种感觉很动心、这种记忆很深刻。如今身临其境,内心的感动更为醇厚、更为深远。到达北岸继续前行,我挥挥手说了声再见。波涛汹涌的河水,一并两岸苍翠的绿色,在回望中很快消失在身后,深深地印在脑海。
在贯通东西的欧亚高速公路走过一段后,再北向转往扎尔肯特。扎尔肯特的意思是“夏天很热”。这里的气候和田地适合种植玉米。路上多见毛驴。
扎尔肯特清真寺博物馆正门向东,平面呈长方形,主体是庭院中部高台之上的一座中式的大型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2米。歇山庑殿勾连搭屋顶,飞檐斗拱,西部连有八角攒尖顶塔楼。外面雕梁画栋,青砖砌墙,宽宽的檐廊,高大的檐柱;内部空间很高,立柱高耸,排列整齐。建筑正面前檐设有中国古代的祥瑞图案和“寿”字。一幅图案的空白处,还刻有两字,可能是某位工匠的名字。
庭院正门内侧有一截残断石碑,碑文(汉字)漫漶不清,但个别笔画还在。南门内端有“日月”两字。南墙的内侧有瓦当图案装饰。作为博物馆前身的清真寺,1887年开建,五年后建成。总建筑师来自中国新疆,前后有100多位工匠参加。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很详细。
午饭后一路向西,前往阿尔金-埃姆尔沙漠国家遗址保护管理处办理参观别斯沙迪尔塞人王陵的手续。路过富饶的卡斯潘盆地,茂盛的防风林带将田地分隔成块状,种有小麦、豆类等作物,而绿色林带更是增添了无限生机。
夜宿撒雷奥泽克,多座酒店满员,最后住在运输招待所。
4
申格尔登的早饭
保护区检查站
塞人王陵
9月8日 星期日 晴
早晨起来,招待所没有热水,饭店也没开张,随即先行赶路。秋天的早晨,丝丝凉意,白云蓝天,漫野的青色和田地,在公路两侧延伸开去。路边屡见的成堆洋葱显示它大约是本地的重要农产品。
9时许,终于在申格尔登镇看到一家早餐店,强烈的幸运感即刻涌出。每人点一份有面包、方便面、香肠和三个鸡蛋的套餐,分量和能量都很足。当地习惯每次都要吃得很饱,食物也要耐饿,因为不知道下次的吃饭时间。
近12时,进入阿尔金-埃姆尔沙漠国家遗址保护区西端的第一处检查站。别斯沙迪尔塞人王陵位于该保护区内,处于1960年代建设的卡普恰盖海的东北侧。检查站内有守护员两位,大约都是50岁,是一对夫妇,亦守亦家亦相伴。男子检查了门票和车厢,并与相关人员电话沟通,随后很友好地示意准予通行,并告知注意事项:保护区有大型野兽,不能过夜。告知之际,守护员指着三五百米远的一群羊说,那是群野山羊,大约380只。一种自豪与爱惜的情感洋溢在语气中、眉眼间,这种情感也感染着大家。
车沿着水库北岸的车辙向东行驶,大约每隔5-10分钟就能看到南北向的条状梁上有着链状分布的封堆墓。前后经过六处这样的墓地,大约1个小时后到达第二处检查站。守护员也是约50岁的夫妇二人,说是已经得到通知,登记手续很快办妥。
继续东行,左侧(北)是丘陵与戈壁的绵延不断,光秃秃的丘陵、戈壁几无植被覆盖;右侧(南)是卡普恰盖海,辽阔的深蓝色水面,浩浩荡荡。在卡普恰盖海的东北区域,展眼望去,河中小州的绿色与北岸戈壁,截然分明,给人以震撼。
从第二处检查站到水库东北角,又经过约九处链状封堆的墓地。随后,向着东北方向,车顺着地势爬坡前行。怀着激动的心情,近14时终于到达期盼已久的塞人王陵墓地。这处墓地主要有6座大型石封堆墓和一些小型石封堆墓。大型封堆高约8-15米许,直径约45-100米许,封堆之外还多有一周立石。一些大型墓的北侧似有祭祀类遗迹。大墓的随葬品几乎被一扫而光。当地复原了一座大型石封堆墓,游客可以进入墓室参观。可惜风太大,无人机无法起飞拍摄墓地全景。尽管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但对体积巨大、布局复杂、棺椁特别的这些陵墓有了难得的直观感触。
王陵西侧有一道狭长山谷,岩壁有岩画,以羊、鹿为主,还有骆驼、狼等。谷底见有圆形和长方形的石围,此前大概没被确认过。这里的情形再次证实了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的理论:游牧族群的遗存一般应该包括居址、岩画和墓葬等三类,是为三位一体。
参观三个多小时后,沿着来时的道路在恋恋不舍中回返,近18时在最初的第一检查站向守护员道别,大约一个小时后,驶上了通往阿拉木图市方向的高速公路。夜幕中在卡普恰盖海的西端再次跨越伊犁河,到达伊犁河南岸。
21时前后,随着一行五人顺利回到考古队的伊塞克驻地——四天前的出发地,本次的考察参观就以丰硕的收获而圆满结束。
作者:丁岩 苗轶飞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丹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4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