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河北开元寺南遗址一处宋代房址内出土医药相关文物
开元寺南遗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是一处时代跨越唐至明清的古今重叠型城市遗址。自2015年以来经历了持续六年的考古工作,不仅发现了城墙防御遗存、寺庙建筑遗存,更是发现了大量与古代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遗迹遗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遗址中发现的一处宋代房址出土了和医药有关的文物。
房址编号为F1,位于发掘区南侧的宋代民居密集区,地理位置优越,南临东西向道路L4,东距南北向中心大街不足百米,北侧则是已经废弃的子城北墙。房址的南侧和西侧因为被隔梁叠压暂未清理,清理部分南北长6米,东西宽4.5米,门向不明。该房址是地面式建筑,上部破坏严重,仅残留墙基与室内踩踏面部分。墙基用残砖和土坯砌筑而成,室内的踩踏面十分坚硬,表明房址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偏东部有一处灶址,室内地面上还发现散乱的墙皮碎块。
在房址内集中出土了一组保存相对完整的文物,包括绿釉陶枕、陶壶、小型白釉执壶、瓷臼、瓷盒,其中的一件绿釉陶枕尤为精致。这件陶枕为泥质红陶胎,胎质细腻坚硬,器表施绿色釉,底部无釉。枕面呈方形,中间呈弧状下凹,两端上翘。四壁斜内收呈倒梯形,右壁下部有一个圆形气孔,底部有抹角长方形底台。枕面刻划连枝牡丹纹,四壁模印图案,其中正面为鱼、鸟、植物图案。其余三面均模印鹿衔仙草纹,鹿口衔仙草,站在一株盛开的莲花上,两侧为草木纹。通高8厘米,枕面8.3×16.5厘米。这件陶枕出土时枕面已经缺角,在废弃前应该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
目前见诸发表的造型相同的瓷(陶)枕尚有两例,一件是1978年通辽市二林场辽墓出土的三彩印花陶枕,前后立面为仙人骑鸟纹,两侧面装饰舞蹈人物纹,通高8.9厘米,枕面8.6×15.5厘米。
另一件出土于河北临城县岗头砖厂,为白釉瓷枕,前后立面饰“鱼鹤戏莲图”,与开元寺所见瓷枕纹饰相同,左右侧面饰“鹤戏莲图”,即在“鱼鹤戏莲图”基础上将鱼去掉,通高10.4厘米,枕面10×17.5厘米。这两件瓷(陶)枕与开元寺南遗址所出陶枕时代相同,三者不仅外型一致,在体量、纹饰方面亦有相近之处。在体量上,高度均在10厘米左右,枕面长度均不足20厘米,与现存宋金时期的大量睡枕体量相距甚远。在纹饰方面,不仅侧面的构图模式相近,更是有鸟(鹤)、鱼、莲花、牡丹等共同题材。这些足以说明三者在功能上具有相同之处。
关于这类体量小的瓷(陶)枕的用途一直存在争议,较具代表性的有明器、睡枕、脉枕三种观点。具体到前面介绍的这三件器物,其中两件有着明确的出土情境,通辽市的三彩陶枕出土于墓葬,正定的陶枕则出土于房址中,因此明器之说不足以明确其用途,故而更有可能是实用器。这几件在体量上与睡枕的差异则可以说明其功用与睡枕无关,最终的结论指向了脉枕。
开元寺南遗址出土的陶枕上,装饰有鹿衔仙草的纹饰,表达的是对健康和长寿的向往,而其他几件瓷(陶)枕上的仙人、鸟(鹤)的题材,也有相似的含义,这也从侧面支持这些瓷(陶)枕的性质为脉枕的结论。与脉枕伴出的陶壶、瓷臼以及其余几件小型瓷器也可能与药剂的加工或盛储有关,对这些器物内的残留物目前已经进行取样,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