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郭伟民:深耕澧阳平原,探寻中华文明——我所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7811

郭伟民:深耕澧阳平原,探寻中华文明——我所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22:442

湖南是较早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地区之一,自2006年12月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开始,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至第四阶段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绩。

湖南作为长江中游的核心地区,有着辉煌的古代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洞庭湖西北岸的津市虎爪山遗址发现距今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遗存。自此以后,澧阳平原及其周边一直有人类活动,通过多年的工作,已初步建立起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澧水文化类群”考古学文化序列。与此同时,以沅水中上游为中心的湘西地区也存在着一支旧石器文化——“潕水文化类群”。这两支文化区系类型构成湖南两大旧石器文化类群,并奠定了湖南史前文化的两大历史区域传统。湖南新石器时代考古有许多重要发现:道县玉蟾岩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水稻和陶器;澧县八十垱遗址距今8000多年前的环壕聚落;洪江高庙遗址引发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的印纹白陶;澧县城头山遗址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澧县鸡叫城遗址出土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超大型木构建筑基础。

湖南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区域,自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和实施的重点地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正式接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课题任务并开展工作,本人是课题负责人。后来又连续接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四)课题任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任务是通过距今5500—3500年湖南澧阳平原聚落形态的研究,复原该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的路径与方式,并探讨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年代学研究、环境生业与稻作农业研究、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研究、精神文化研究等来完成课题任务。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组陆续开展了鸡叫城遗址、优周岗遗址、城头山遗址、车轱山遗址、孙家岗遗址、七星墩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其中鸡叫城、孙家岗、七星墩三处遗址后来又列入“考古中国”的重点课题,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联合实施。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收获,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华容七星墩遗址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澧县鸡叫城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多学科合作、全方位地研究,引入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鸡叫城遗址F63
鸡叫城遗址内木板上的立柱

鸡叫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同北京大学开展合作,进行年代学和稻作农业研究,在遗址发掘过程中针对稻作农业遗存在考古发掘中所能提取的现象和信息设计了多维信息提取方案,还在聚落外围开展古水稻田的调查与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强化对当时社会组织的研究,对文明化进程中权力的产生与使用的观察。在发掘护城河的时候,发现了开挖护城河时期留下的以劳动生产组为单元的“作业区”,从这样的考古迹象中大致判断出城头山城池在修造过程中存在较为明确的分工和组织安排。

优周岗遗址的发掘是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实施的,我们将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项目进行管理,该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人工堆筑的大溪文化时期大型祭坛和祭祀坑,发现了插有木柄的牛顶骨和木雕人面,这是史前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发现。

车轱山和七星墩的发掘都出土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龙窑,这是长江中游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龙窑,对于研究手工业技术的专门化具有重要价值。

孙家岗遗址地貌与发掘位置
孙家岗遗址2018年发掘南墓区局部图

孙家岗遗址一开始就是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计划开展工作,首先是对遗址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勘探,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实施考古发掘,经过几年的工作,该遗址的墓葬区得以整体揭露,这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次将距今4200—3800年左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墓地完整揭露出来,结合在居址区进行发掘出土的遗物和遗迹,对于全面了解这个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关键阶段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鸡叫城遗址考古也取得了重要收获。收获之一是发现了距今4700年前的大型木构建筑,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主体建筑为开挖基槽后垫长木板以作基础,木板上立柱。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具有珍稀性的建筑形态,千载难逢。收获之二是揭露出体量巨大的谷糠堆积。收获之三是发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水稻田和大面积灌溉水渠,见证了稻作农业的发达。鸡叫城由距今8000多年前的彭头山文化的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然后发展为城壕聚落及拥有三重环壕的城壕聚落集群,一直延续至距今3800多年前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显示其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强的内在凝聚力。

通过这些年湖南地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成果表明,湖南澧阳平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等遗址出土了兼具粳稻和籼稻特征的早期栽培稻,距今9000—7500年。城头山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之一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鸡叫城更发现了大面积的稻田灌溉片区。

千家坪遗址出土白陶亚腰罐

其次,澧阳平原是南方史前文化的传播扩散中心。澧阳平原古老的农业文化传统影响了南中国文化的进程,它还是印纹白陶的起源与传播中心,白陶的扩散与传播见证了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向外的影响力。

第三,澧阳平原为中华文明曙光初现地之一,这里在新石器早期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由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集群的变化发展,呈现了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的几个重要节点。湖南澧阳平原史前文化不仅广泛地参与了中国文明化的进程,还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与和谐共生的模式,暗含着了稻作农业文明形态与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基因密码。山前平原、水、稻米、人与社群的相互依存与演化,是这一地区作为文明发生模式与途径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表达。

第四,在这里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进行工作的结果还表明,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史前社会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城头山、鸡叫城古城—古国就是从自身泥土和稻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业文明——这正是多元一体早期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也是史前湖南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所作的突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湖南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发掘的遗址城头山已经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公众在古城遗址的参观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超强持久性和凝聚力。最近,澧阳平原还列入了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考古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地方政府、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真正实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总顾问:王巍 陈星灿

总策划:柳士发 李让

活动办公室:刘国祥 郭晓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