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西临县故舍焉寨子上石城调查收获
寨子上石城位于吕梁市临县西北部,黄河沿岸第八堡乡故舍焉村西南,当地百姓将城所在周边小区域叫作寨子上。2020年,黄河文化资源调查队员在第八堡乡进行调查时当地向导介绍附近有石墙,2021年春再次进行调查。第八堡乡紧邻黄河,《山西通志》记载临县有镇寨十一,其中克明镇、堡子城、第八堡、第五堡、曲峪寨,位县西。县城紫金山西麓有一涧,西流八十里经第八堡注入黄河,俗称八堡河。石城即位于八堡河东南靠近黄河的高台上。
临县地处晋西北吕梁山腹地。北邻兴县,东屏方山县,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南接离石区和柳林县。县域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东北部为土石山区,中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黄河沿岸则为丘陵基岩裸露区。
民国六年铅印本《临县志》记载,县名盖因湫水河,《水经注疏补·河水三》名陵水,“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杨守敬等补:“湫水河出芦芽山南黑茶山东,迳东会、白文、城庄、临县,岐道、南下至三交,西转经林家坪、碛口,西南入河”。
自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至西晋为匈奴占据之前一直属西河郡,南北朝时几度兴废。《隋书·地理志》卷三〇、《太平寰宇记》卷四二石州条太和县均记载,北周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初改乌突郡为太和县。《唐会要·州县改置上》河东道记,临泉县本名太和县,武德三年(620)改北和州,贞观二年废,改为临泉县。
近年在开阳发现的开运二年(后晋945)高定□买地券尚有定胡县的称谓,考定胡县治孟门。《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河东路》石州及晋宁军条下均载元符二年(1099)置晋宁军,割石州临泉县隶焉,大观三年(1109),复以定胡县隶晋宁军。《元史·地理志》中书省冀宁路条下临州,金废军,置临水县,属石州,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明会要·方域》州县改置上汾州府下,临县,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降为县,属太原府。县名沿用至今。
石城位于紧邻黄河的陡峻台地前端,南北两侧为深切的大冲沟,东北地势稍缓,城内主体部分依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石梁布局。北城墙、东城墙及西城墙大体依山脊垒砌,其中北城墙残长约290米,东城墙长260米,西城墙残存240米,南城墙东段保存较好,地表清晰可见,残留部分长230米,宽3-4米,高2-3米。城墙东南角尚存,城内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外东北地表,采集到石斧、口沿外压印斜篮纹的泥质灰陶罐口沿,粗略估算遗址的面积不小于40万平方米。
城中部沿石梁分布有两个东西并列大高台,西部台基为近方形,底部宽约120米,西、北两边护坡墙保存较好。东部也即城内中心区为房址区,露出的断面可见白灰地面。上述两个区域采集到数量较多的夹砂灰陶片,器形有罐等,纹饰有篮纹和绳纹及素面磨光。
近年来,陕北石峁、寨山以及内蒙古后城嘴等史前石城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引起学术界对陕、晋、蒙交界的河套及南流黄河沿岸地区史前石城持续的关注。关于石城的年代、分布范围和规律、文化内涵等重要问题取得许多新的认识。
山西地区围绕石城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兴县碧村遗址持续时间最长,也最系统,收获最大。经过多年的工作,山西史前石城不仅有目前已知年代比较早的偏关天峰坪,也有稍晚的白崖沟和林遮峪。本次调查发现的寨子上石城,填补了临县石城发现的空白,黄河东岸由北向南及至吕梁山中段均有石城分布,这与黄河西岸情况相同。寨子上石城的时代,根据目前发现的陶片判断,不晚于兴县碧村遗址,也有与黄河西岸佳县佳芦河流域的石摞摞山石城始建年代相当的陶片。这种年代和分布上的对应关系,对于认识南流黄河两岸石城的兴起、扩张并不是单一的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认识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阿善三期文化在黄河东岸的“边界”有重要指示意义。
后记:参加调查的有吕梁市文物调查考古勘探队刘吉祥、闫勇允、薛亚丽,吕梁市文物技术中心郭明明,当地向导张文飞,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洋、白彩霞、王欣等。
执笔:赵辉、刘吉祥、郭明明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2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