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擘画全局 开创考古事业新局面——《“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陕西实践与探索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近日,国家文物局制定印发了《“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针对考古工作编制的专项规划。《规划》是对“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的系统谋划和统筹布局,也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规划保障和政策支撑,将对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和考古学科建设起到谋全局、管长远的显著作用。笔者结合陕西考古工作的实践和探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化重大考古研究,解决重大历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规划》凝练重大考古研究课题,系统确定考古发掘重点,围绕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重点任务“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明确指出以石峁等核心遗址为工作重点,深入研究遗址所在流域及区域在文明演进中的形成过程、基本态势和发展流变的时空框架、区域差异、文明演进道路差异的表现与动因。继续实施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研究,以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和完善中华文明发展时空框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等大型城址培育重大项目,厘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凸显了都邑考古对解决重大问题的重要性。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下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之圣地。陕西考古将以《规划》为指引,继续做好石峁遗址和河套区域考古项目,深化和丰富对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继续开展以周原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汉、唐长安城遗址为重点的“都城遗址考古项目”,为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还将凝练以秦岭两麓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项目”,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说提供考古学证据;凝练以汉唐帝陵为主题的“帝陵考古项目”,丰富帝陵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彰显帝陵考古对陕西乃至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
二、夯实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支撑
在中国考古学新的百年开端之际,如何进一步建设中国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能力,是我国考古学界面临重大考验。《规划》在夯实人才队伍专项中,明确提出要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支持国家级考古机构以及陕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级考古机构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
近期,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正在推动合作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充分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陕西考古工作的肯定和陕西考古的使命担当。我们谋划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依托,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立足陕西,放眼全国,与国内外一流考古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最终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成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基础建设、资源互享、成果展示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考古机构。
同时陕西考古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考古新样态,依托陕西考古研究院建成了陕西考古博物馆并正式开放。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分设“一馆四中心”,即考古博物馆、考古研究中心、科技保护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公众考古中心,是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教育展示为一体的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构建“院馆一体”新模式,开国内考古机构改革之先河,为新时代中国考古发展提出“陕西方案”。
我国的考古事业长期面临着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人员构成、学历结构、学术背景、人才梯队等方面多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健全考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培育考古职业技能教育机构,建立探掘工培养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这一系列举措必将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破解发展中的人才困境。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现有事业编制235名,领导职数1正5副,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机构,按照“院馆一体”的组织构架,承担“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示与利用”三大核心职能。我们将结合考古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考古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多层次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以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为重点的高层次考古人才,着重加强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才能的高水平人才;推动门类齐全、技能精湛的考古技能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考古人才队伍,为考古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三、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考古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考古已经在考古领域得到了普遍运用,发展成为考古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提取、文物保护和解决重要考古问题方面发挥了至为关键的支撑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还存在脱节现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尚需加强,科技检测能力尚无法完全满足田野需求。《规划》中将科技考古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指出要推动考古科技创新升级,积极培育前沿交叉学科,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考古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明确支持陕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建设区域性考古科学实验室,为行业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创新驱动平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向重视科技在考古中的运用,适时把握考古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结合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强化了融合多学科合作,形成合力、联合攻关的新理念,在考古学科建设、研究方向设定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优化布局,打造科技考古专业团队。已经申请获批“考古发掘现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陕西考古研究院重大考古新发现价值挖掘与保护利用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地下文物保护与利用实验室”“陕西省考古现场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陕西考古将依托这些平台和实验室,实现考古发掘项目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全覆盖,采用文物保护前置并强力植入考古发掘现场的联动方式,有效提高对文物出土状况与出土环境的现场把握与评估,及时有效地保护文物本体,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有显著提升。
四、促进中外考古合作交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彰显了我国的实力和考古研究能力,促进了中外合作交流,但在工作模式、机制、经费、目标、组织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规划》提出要“健全境外考古工作机制,编制中外联合考古专项规划和项目指南。实施中外联合考古行动,支持国内考古力量赴境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吸纳国外考古机构、高等院校在中国境内开展合作考古研究,拓展人员培训和交流渠道”。这些举措将从国家层面规范境外考古,加强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建立若干世界考古科研基地,持续、稳步推进中外考古和文化交流。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推动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进行了多项联合考古工作。参与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未来,我们将构建一带一路考古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继续深入中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专项考古工作,推动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创办了“中美田野考古学校(杨官寨)”,先后接纳了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90余名在读考古及艺术史专业学生。该校已经成为海外考古学与人类学专业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动态及研究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陕西考古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媒介。陕西一批考古科研机构迈出国门,放眼世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未来,陕西考古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考古领域的合作,继续开展联合考古,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和人才互访、培养,扩大国际影响力。
国家使命,陕西担当。陕西考古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孙周勇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