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博物院的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项目初探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自明代至今,已发展成以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兼具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等功能。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正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转变。2018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组织编制本辖区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重点方案。
基于此态势,天一阁结合自身馆情,争取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于2018年至2020年实施天一阁博物馆文物保护(一期)项目,首次开展了系统化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较大规模的纸质文物数字化及其应用的初步探索。
一、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的基本内涵
(一)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旨在文物本体发生实质性残损、劣化之前,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等措施,抑制各种环境因素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低干扰的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包括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两个方向。
(二)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保护利用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以全方位的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展示平台等手段整合资源,更好地用于藏品保护、研究、展示、宣传。主要包括三个方向: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播与应用。
二、天一阁文物保护的基础情况
天一阁拥有种类丰富的文物资源。可移动文物包含古籍、书画、瓷器等22万余件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2处国保和1处省保)和碑石(177件)。项目开展前的文物保护情况可概括为:格局基本完善,短板亟待提升。
(一)藏品保护。文物库房配有温湿度调控系统及安防设备,木质柜架,缺少装具。展厅配备有安防设备,环境监测调控设备稍显不足。
(二)文保建筑保护。所有文物建筑均建立“四有”档案,基本完成重点建筑三维扫描。原有环境监测系统较为陈旧。碑石亟待进行数字化,并加强对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监测。
(三)古籍修复。天一阁纸质文物藏量巨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或其他病害。已组建以纸质文物修复与科研为主的专业队伍,但缺少专业实验设备,大规模修复工作较为吃力。
(四)数字化保护利用。古籍、书画、碑帖数字化率较低。项目实施前无完整的藏品信息系统,主要依靠古籍普查平台、纸质账册和电子表格。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天一阁于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开展文物保护项目,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自身文物保护能力,初步构建了基本覆盖全馆的环境监测系统,在文物数字化基础上建立了综合性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探索。
(一)环境监测系统及网络平台的建立。目前已构建一套基本覆盖全馆的环境监测系统。在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测、查询、分析的同时,也将积累的数据服务于长期的环境研究。本次建立的环境监测调控系统包括基础监测系统、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不可移动文物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三部分,包含了对温湿度、光照度、劣变程度、风速等多种要素的监测。
(二)可移动文物保存微环境的调控。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天一阁核心藏品——古籍、书画和雕版等文物,设计、配备了柜架和夹板、囊匣等装具以及被动调控材料。
1.更新文物柜架。本次补充购置了承载强度大、结构稳定的钢制多功能柜、卷轴柜、雕版柜和重型文物架,共计102个,另配备2个可调控式智能存储柜,满足不同材质、级别文物的保存需求。
2.新增文物装具。本次配备了材质环保、随形定制的5万片古籍实木夹板、1600余个无酸纸囊匣、2000个书画布套,并申报了相应专利。
3.配备辅助设备。本次为库房新配置了调湿剂等专用被动调控材料,配备了减震文物车等辅助设施及分光光度计等检测分析设备。
(三)文物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共完成1700余件馆藏珍贵字画、200余件馆藏碑帖、318件馆藏瓷器等器物及近120件馆藏碑石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后期处理获得的图片和模型具有8K高精度、高色彩还原度,兼具质感和美感,展示效果突出。
1.馆藏书画和碑帖的二维数字化。通过多次扫描拼接形成完整图像,并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优化处理。对珍贵书画,使用了超大幅面非接触式扫描平台,实现高质量无损采集。
2.馆藏器物和碑石的三维数字化。使用全方位采集文物信息,将立体形态和图像信息整合处理后形成高精度三维模型或电子拓片。
3.文物其他属性的数字化。利用高光谱成像无损分析技术,分析了20幅扇面和438件不同材质的器物。在揭示隐藏信息的同时有助于文物鉴定真伪、价值评估及研究展示。
(四)相关数字资源的利用。通过以下形式进行了初步利用:
1.构建全新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多维度信息著录,多种类业务管理,多字段信息检索,全面提升了藏品信息管理能力。
2.推出完善的智慧导览应用。对原有智慧导览App进行了内容和功能上的更新。
3.初步尝试数字展陈。疫情期间新推出的“乾隆三宝——天一阁藏御赐珍品数字特展”等线上展览应用了本项目数字化资源。
四、反思与展望
本项目是天一阁近年来首次进行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和规模最大的文物数字化项目,未来将持续深化。与此同时,关于今后文博单位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工作的推进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项重点。
一是要注重设备使用与维护。预防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真正发挥设备的作用,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需要注重调试运行,开展岗位培训,落实运营维保;并结合实际使用的经验,为今后完善采集和保护的方式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要开展数据整合与应用。各项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可能会出现互不兼容、无法整合等问题,造成新的“数据浪费”,同时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及数据资源的多样化应用亦成为重要课题。在未来,文博单位除了继续实施数字化保护外,还应充分把握“互联网 ”时代趋势,开发建立统一的文博数据服务中台、数据可信存储和安全利用平台、知识服务平台,加强针对自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服务。
三是要研究古建筑预警阙值。在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可移动文物领域基于材质分类的环境预警阙值确定方式,并不能照搬用于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古建筑结构的高度“容错性”,结构安全方面预警值的确定较为困难。目前正在联合国内高校开展基于常态模型分析的木构古建筑稳定性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监测设备,建立形变数据个性化的常态模型,提出面向小概率风险事件的风险预警阈值,探索建立起木构古建筑文物的“看门人”系统。
作者:张亮、沈芳漪、赵旭腾
作者单位: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