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卷,12册,917万字,276位学者共同完成,皇皇巨著献礼中国考古百年
12月2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赵川东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276位学者共同完成
献礼中国考古百年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是在王伟光先生的倡议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担任总策划、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担任副主编,组织、调动全国甚至海外的科研力量,最终由276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的。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20&ZD245),首席专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
中国现代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在这一百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考古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百年诞辰之际,出版一部综合性的学术史,系统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探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作为对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献礼,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会上,该书主编、副主编先后致辞,王巍回顾了图书从倡议、策划撰写、编辑到出版的全过程,对克服困难完成撰写任务的专家学者和认真负责的编校团队表示感谢;赵剑英表示,该书对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掌握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史的学术话语权、加强考古成果的传播普及具有重要意义;陈星灿说,这部回顾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发展史的著作,对于献礼考古百年,致敬考古先辈,鼓励考古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意义重大。
会上还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向国家文物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赠书;参会领导向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11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发言。
新书揭幕仪式
赠书仪式
向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4卷,12册,917万字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共四卷,分为十二册,共计917万字。全书把百年来的中国考古学分为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时代考古、秦汉到宋辽金元明清时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个考古学专题研究四大部分,将每部分分解为50个左右的研究课题,每个研究领域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进展的脉络来回顾,主要内容包括:对于各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版,对于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新的研究理念和新的理论、方法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等,并结合国内外学术背景与动态进行分析和点评,包括对今后该领域发展方向的前瞻。
此外,还请各撰写人提供相关领域的大事记,以增强本书的资料性。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考古学各个领域、各个研究课题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
参加此书撰写的作者,均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功力深厚的一流学者,其中绝大多数是“五零后”和“六零后”的学者,也有一部分是请“五零后”或“六零后”的学者领衔与年轻的学者合作撰写。还有一小部分内容是请“985”高校近年毕业的博士来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书是中国考古学老中青相结合,通力合作完成的。这部书是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文字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参加撰写的学者最多的集体著作,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当今考古学界的学术水平。
这部书的读者对象是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和在校从事中国考古学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学者,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考古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历程和成果。此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对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部书了解中国考古学百年来各个研究领域走过的历程。从这个意义说,这部书将会成为中国考古学界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学者、青年学生以及对考古学感兴趣的民众相联系的桥梁。
该书的出版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及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 周年贺信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遗产编辑中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