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课题追踪 | 智化寺明代彩画研究揭示异彩纷呈的奥秘
18154

课题追踪 | 智化寺明代彩画研究揭示异彩纷呈的奥秘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57:451

2021年,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北京工业大学共同开展了“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的课题研究,选取了智化寺现存的万佛阁东南角梵字三角形天花、万佛阁梵字长方形天花、万佛阁顺趴梁底面旋子彩画、如来殿西南角梵字三角形天花、如来殿六字真言梵字正方形天花、如来殿西侧楼梯处梵字天花、如来殿藏经柜梵字方心、大智殿梵字天花八处最具代表性的彩画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以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为核心内容,分析八处彩画的工艺特征,对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进行全面研究与展示,对建筑彩画遗产的保护、修复、展示与研究进行全新探索,促进遗产保护领域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二者的融合与共进,为新时代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助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重要成果,为官式彩画研究体系的完善,宋、明、清彩画工艺对比研究平台的建立,以及彩画保护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化寺彩画的价值分析

智化寺建成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其建筑内檐保存了非常完整的明代早期彩画、局部清代早期彩画和清代康熙年间在明代天花基础上重绘的彩画。彩画部分沿袭宋、元特点,又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同时为清代旋子彩画规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智化寺建筑彩画主要分为梁枋、天花和藻井三部分,最为突出的是智化寺各殿顶部的天花彩画,图案纹饰多以兰札体梵字为主,辅以缠枝莲花、宝瓶、佛八宝等,经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色调沉稳,精美绝伦。梁枋之上保留了大量明代早期的青绿点金旋子彩画,色彩柔和,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官式彩画的重要实例。明代旋子彩画以如意纹及旋子花为主要题材,以青绿为基调,在构图上继承了元代的做法,保留了“藻头—枋心—藻头”的三段式构图,但枋心较长,约占梁枋长度的十分之四或五,旋花心贴金面积较大。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在智化寺旋子彩画枋心和天花彩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兰札体梵字,通过不同的梵字组合,包括种子字、真言、咒牌等,体现出清晰的宗教含义和完整的空间秩序。根据智化寺留存的彩画实物可知,明代天花彩画的绘制要比梁枋彩画更为细致繁复。

▲万佛阁梵字长方形天花(左)及仿真复原作品

▲万佛阁顺趴梁底面旋子彩画(上)及仿真复原作品

智化寺明代彩画的信息采集工作

本课题以信息采集为先导,对智化寺八块明代彩画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通过使用激光3D扫描仪等数字化信息手段,无损采集彩画尺寸、比例,以及梵字和关键纹饰的精准数据;使用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色仪、热裂解仪等设备对彩画进行色彩分析、颜料成分分析;通过以上的各种信息的采集,获得明代彩画的空间矢量数据与色彩特征、材料成分特征、工艺特征等信息。对选取的八块彩画逐一拍摄高清图像,通过光影成像效果,分析彩画中各种颜色的叠压关系,从而确定各种颜色的绘画顺序,再进一步结合传统彩画工艺,对彩画进行样式与工艺材料复原研究。从技术与传承层面,探索建立宋—明—清彩画对比平台,完善官式彩画研究体系;通过建立规范性工艺技术数据库,推动彩画保护体系的科学化发展;通过对失传工艺、早期颜料的可恢复性探索,服务于保护修缮与展示实践。

▲北工大测绘人员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和测色

智化寺明代彩画仿真复原阶段的研究与发现

在对彩画进行了充分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为原则,聘请具有二十余年古建彩画实践经验的高级画工制作了八块等比的彩画复原样本,并尝试恢复传统工艺。

(一)彩画的颜料成分分析

通过检测分析,智化寺天花和梁枋彩画中共涉及了青、绿、红、黄、黑、白等颜色,包含有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两种。其中,青色大部分为蓝铜矿,少量为靛蓝;绿色为氯铜矿;红色为朱砂成分;黄色有雌黄、章丹等,同时用槐花进行罩染。黑色为炭黑,在绘制中发现碳黑与蓝铜矿调和使用的情况;白色为铅白,主要用于调和其他颜料。

(二)明承宋制的多方面体现

智化寺彩画多种工艺颇具宋代遗风,充分体现出明代彩画承上启下的特征。此类工艺包括《营造法式》所载施工次序、衬色做法,以及青、绿颜料的制作工艺等,本课题组在复原实验中均有所体现。其中有五种工序与清代官式做法不同,体现出明承宋制的特殊性。

第一,贴金先于刷色。在此次仿真复原研究过程中,通过高清晰度光影对比照片发现,智化寺所有天花彩画和梁枋彩画,都是先做沥粉贴金,然后上颜色。此种做法的原因可能是明代所用大色颜料颗粒度较大,颜料层较厚,若先刷色就会在沥粉部位堆积颜料,造成沥粉效果不明显,还会导致贴金面粗糙,影响亮度与美观。同时,后刷色可以用来找齐贴金后多出的轮廓线。

第二,叠晕由浅到深。不论是梁枋彩画还是天花彩画,通常先刷三色或二色,再刷大色及轮廓线,轮廓线使用浅黄色而非白色,在具体操作中每块天花彩画的做法又灵活多变,但总体遵循由浅到深的刷色次序。

第三,大色剔地。天花彩画非满铺地色,而是部分进行剔地画法,预留出图样的位置。由于明朝使用矿物质颜料,颗粒度较大,若满铺地色,在地色上刷浅色时表面不平整,影响美观,且容易造成深浅混色,影响画面效果。第四,衬色做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检测发现,在天花彩画中存在着明显的朱色颜料下使用章丹衬色的做法,此种做法会使得朱色更加饱满艳丽。第五,青色不用铅白调制,且部分使用靛蓝。

▲如来殿六字真言梵字正方形天花绘制过程图

(三)氯铜矿的使用及罩染工艺的发现

通过检测智化寺的彩画中所用绿色颜料为氯铜矿,在古籍中常被称为石绿。在彩画研究中,我们在天花彩画上发现了氯铜矿处有清晰的罩染痕迹。《营造法式》料例记载了绿色颜料与槐花和白矾的结合使用。在智化寺彩画中,绿色颜料普遍使用色彩偏冷的氯铜矿,刷色后,以槐花调合白矾对其罩染,使色彩趋暖。本课题组发现在同期彩画实物,以及明代内府绘本中均有此类做法,应为明代的普遍做法。

▲氯铜矿颜料的罩染

(四)截金工艺的发现与恢复

国内首次在明代彩画中发现截金工艺,并成功进行了复原。截金工艺源自南北朝时期,唐朝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以精美华丽的装饰效果著称,主要用于佛、菩萨的头冠、衣纹的装饰,以突出主体的雍容华贵,后逐渐运用于其他领域,但在宋《营造法式》及清代营造文献中对该工艺均无明确记载。本课题组发现在智化寺藏殿藻井、转轮藏、如来殿天花、如来殿藏经柜、造像中普遍存在截金工艺。同时,在故宫南薰殿藻井、法海寺天花等明代实物中也有所发现,表明其在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广泛使用。在本次彩画仿真复原时,我们按照结箔、切箔、贴箔、整形等步骤尝试复原了截金工艺。

▲如来殿天花中的截金工艺

▲对截金工艺进行尝试性复原

(五)多样化的彩画施工方法

智化寺彩画与清代“规矩活”差异显著,包含多种施工方法。以如来殿为例,其上下两层彩画可以明显看出两队画工的参与,彩画中卷草、莲瓣、石榴头、宝瓶、轮廓线等处的绘制手法均不相同,总体来说,万佛阁的彩画工艺水平略高于如来殿。即便在同层同类彩画间在图样选取、用色上亦存在细微差别。此外,在贴金中,尚可分辨出油金胶与漆金胶两类做法,本课题组在复原实验中均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2021年,“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开启了我们探寻智化寺天花彩画之路,诸多新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今后我们将继续对智化寺明代彩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以期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原标题:承宋启清 异彩纷呈——智化寺明代彩画信息采集与仿真复原研究)

(作者:杨薇)

(作者单位:北京文博交流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