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西太原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
2021年5月至7月,为配合太原市国科大材料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项目的建设,在前期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项目施工区域内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
国科大材料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遗址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60米,西南距汾河2.6公里,东北距柏板河1.6公里。
遗址位置示意图
遗址内共发掘仰韶时期灰坑98座,陶窑11座,房址2座;明清墓葬6座。出土大量陶片以及石器、骨器、兽骨等。其中,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白陶仅见1件;红陶多为素面,少数器表施黑彩,图案以圆点、直线、弧边三角、网格纹、刻划纹为主;灰陶多素面和弦纹;陶器多为手制加慢轮修整。目前复原器物有彩陶罐、红陶素面敛口钵、灰陶碗、灰陶罐、白陶器座等。石器有单孔石刀、石斧等。兽骨主要包括狗、猪、鹿等。
现将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简介如下:
1、地层堆积
该区域地层堆积厚0.3-2.2米。共分5层。
第1层:灰褐色黏土,厚0.3-1米。内含植物根系、石块、塑料薄膜等。该层为耕土层。
第2层:黄褐色黏土,厚0.35-0.5米。内含碳渣、煤块、红烧土粒、青花瓷片等,该层为明清文化层。
第3层:黄色砂土,厚0.6-0.8米。土质细腻,内含少量木碳屑、红烧土粒等,该层为淤积层。
第4层:黄褐色黏土,厚0.6-0.8米。内含碳渣、红烧土粒、白瓷片、黑釉瓷片、少量红陶片等,该层为宋金文化层。
第5层:灰褐色黏土,厚0.3-0.5米。内含碳屑、红烧土粒、红陶片、灰陶片等,该层为仰韶文化层。
第5层下为生土。
2、主要遗迹
1)葬人灰坑1座。编号H6。开口于耕土层下,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口径2.17米,底径2.68米,深1.47米,坑壁未见明显工具痕迹,坑内填土灰褐色,夹杂碳屑和烧土块,土质松软,灰坑上部出土有红陶片、灰陶片。底部有人骨两具,一具为成年男性,年龄约28岁左右,俯身,左臂位于身侧,右臂屈肢置于背后,下肢交叉;一具为幼年女性,年龄约2岁,侧身置于成年男性腿部,下肢微屈。两具人骨叠压略呈“十”字形。人骨周边有少量夹砂灰陶片、小块猪骨、石块。
H6
H6平剖图
H6内人骨局部
2)五边形房址。编号F1。开口于④层下,平面略呈五边形,方向130°,面积约32㎡。西、北两壁壁面保存较好,残存高度10-25cm,略带内收弧度,壁面有一层厚约1cm的青灰色烧结面,质地坚硬。南壁破坏严重。
F1西南部及东部各被一灰坑打破(H68、H69)地面亦有一层厚约1cm的青灰色烧结面,质地坚硬。地面上北、中、南有三排柱洞,每排2个,排列规律。柱洞直径18--25cm,深20--35cm,内部填土灰黑色,未见明显木柱痕迹。F1填土内出土陶片丰富,主要有红陶、夹砂灰陶,可辨器型有夹砂陶釜、夹砂灰陶罐、红陶钵、尖底瓶等。F1南部有一圆形灶坑,直径约1米,深0.5米,灶坑壁面为坚硬的红烧土,环绕壁面一周有6个壁洞,基本两两相对,壁洞直径10-12cm,深约7-10cm;灶坑底部平整,有青灰色烧结面。灶坑内填土为灰白色,疑似草木灰,夹杂红烧土粒,出土有红陶片。灶坑东南28cm处有直径30cm的烟道,灶坑底部与烟道相通,坑壁烟道口不甚规则,大小约20*40cm。烟道壁面为红烧土,内部填土灰褐色,出土有红陶片,可辨器形为红陶钵和尖底瓶;在烟道近灶坑处出土一完整的灰陶罐。
F1
F1灶坑及烟道
3、主要遗物
该遗址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罐、红陶钵、灰陶碗、灰陶罐、白陶器座、陶环、陶纺轮、石刀、石斧等。
T10H3出土尖底瓶
T10H3出土彩陶罐
T10H3出土红陶钵
T0509F1烟道内出土灰陶罐
T0509F1出土石刀
T0509F1出土陶甑(右下)
4、初步认识
1)该遗址文化面貌单一,主要为仰韶中晚期遗存。是太原地区目前发掘的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址。
2)该遗址范围内的遗迹单位数量较多,时代较早,遗存丰富,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该区域发现的遗迹主要是灰坑,房址、窑址数量较少,且未发现同时期墓葬,综合判断该区域只是这一史前聚落的一部分且不是中心,关于该聚落的更多信息有待以后的工作。
4)该遗址北距龙山文化时期的镇城遗址仅约500米,时代上又有早晚关系,这两处遗址为探讨史前人类迁徙、聚落形态变迁、史前生产力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5)该遗址与50年代发掘的太原义井遗址、2001发掘的清徐都沟遗址文化面貌相似,义井遗址与都沟遗址发掘面积较小,此次发掘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对太原盆地仰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文化互动、文化面貌等问题的认识。
作者:裴静蓉 冀瑞宝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阳古城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