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夏商(二)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遗址简介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西北郊,是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一处中心聚落,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经多年的考古工作,盘龙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遗物,发现有城垣、壕沟、宫殿基址群、贵族墓葬、铸铜手工业作坊等遗迹现象,展现出了遗址极高的社会等级。盘龙城遗址为目前所见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属于早期中原王朝向南扩张过程中所建立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首次在长江沿线揭示出一座属于中原青铜文化体系的城市聚落,展现了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经略和开发历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发展的有力证据。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以及发现的铸铜手工业作坊,表明在早商时期长江流域已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礼仪文化和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活动。目前所见,在整个长江流域,盘龙城遗址最早成体系、成规模使用青铜器,成为之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的起点。
2017年,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主要发掘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等
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蓝蔚、张云鹏、俞伟超、李伯谦、王劲、 陈贤一、 刘森淼、张昌平 等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遗址简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是一处以采矿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遗址的铜矿采掘,最早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经春秋战国延续至西汉。经考古发掘,发现铜斧(每件重约3.7千克)、铜锛以及木槌、木铲、陶罐等器物,还发现有夏商周时期露天采坑(场)、矿房遗迹、井口上的大草棚、木砍渣堆积、灰烬堆积等遗迹现象。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规模宏大、采冶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冶炼水平高,生产组织分工与管理严谨,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对研究世界科技史、冶金史和矿业史等具有突出的价值,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多项空白,开辟了中国矿冶考古的先河,对研究中国青铜文化起源与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1984年,铜绿山遗址博物馆建成,新馆预计于2022年建成开放。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于2013年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湖北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大冶市博物馆等
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范世民、孔祥星、王劲、黄景略、殷玮璋、陈树祥 等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遗址简介
三星堆遗址最早于1927年发现、,之后90余年里,共计开展了6次考古勘探和30余次考古发掘,勘探面积12.09平方公里、发掘面积约18000平方米。
目前关于三星堆遗址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址的文化内涵,在遗址内发现了城墙、大型建筑、沟槽式建筑、生活遗迹、墓葬和祭祀坑等,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等各类文物5万余件;第二,遗存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主要的遗存分布于城墙合围的3.6平方公里,其中以月亮湾、青关山、三星堆和仓包包等地最为丰富;第三,遗址的分期和年代,主体遗存目前被分为五期,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延续至西周早期,距今4400年至2950年;第四,遗址的文化面貌,涵盖了从宝墩文化、鱼凫三期文化、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桥文化,其中遗址繁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三星堆文化;第五,遗址的聚落结构,总共有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三星堆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圈,大型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第一重的月亮湾小城内,第二重城圈内主要是一般居住区,第三重城圈目前确认有祭祀区。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古蜀文明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古蜀文明的学术价值。以祭祀坑为代表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三星堆遗址与周边地区的密切交流,尤其是地处传统中原文化圈和半月形地带之间,受到二者共同的影响,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早期融合过程的见证者。
主要发掘单位
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文管会、广汉县文物部门 等
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燕道诚、陈德安、雷雨、冉宏林、陈显丹 等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遗址简介
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1934年瑞典学者贝格曼首次发掘,发掘墓葬12座。2002~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墓地年代为距今3400-4000年左右,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墓地反映出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资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新疆乃至欧亚大陆早期历史、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人地关系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视野。
小河墓地发现与研究,为建构新疆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其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学科研究,相关成果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主要发掘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等
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贝格曼、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李文瑛、尼加提·肉孜、吴勇、胡兴军、李伊萍、吕军 等
台湾卑南遗址
遗址简介
卑南遗址位于台东县卑南乡南王村,包括大坌坑文化和卑南文化两个时期的堆积,“卑南文化”因此命名。主要分布在台湾东部海岸地区和花东纵谷南段的河旁阶地、海边阶地或山区的缓坡地。
板岩石板棺、石槽、石柱、大型石制容器和石墙等遗存是卑南文化的基本特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的习俗。文化遗物包括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玉器等,其中玉玦形状繁多。此外还有较多水陆生动物遗骸。遗址的文化年代为距今3000-2000年。
卑南遗址发掘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台湾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态的遗址之一,发现了迄今为止环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宋文薰、连照美、刘益昌、王强、石琼纯、宋锦秀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