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南京江宁小李家村发现萧梁时期宗室贵族墓
作者:冯志军
2021年3月至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江宁区小李家村北(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及周边区域)发现并清理墓葬12座(编号2021NJXM1-M12,以下简称M1-M12)和沟1条(编号2021NJXG1,以下简称G1)。墓葬为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为南朝、宋代和明清时期墓葬。
发掘区航拍
该地块古代遗迹的发现得益于《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的实施(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中规定,建设项目用地需依法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在土地收储入库前开展文物勘探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考古前置明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保障下,我们改变了考古发掘工作跟随建设项目展开的被动保护模式,地下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2020年4月至5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江宁区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时,在该地块红线外的东北方向发现3座规模相对较大的砖室墓,这一发现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3座墓葬所处位置十分特殊,其南侧约1.6公里处分布有初宁陵石刻,北侧是六朝陵墓重点埋藏区,多年来已发现多座萧梁时期宗室贵族墓。由于3座墓葬所在地块即将面临出让和建设,为了保证墓葬环境的完整性,尽管用地面积少于《条例》中规定的最低勘探面积,但本着“有利于基本建设,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和“先考古,后出让”的理念,南京市文旅局协调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后,要求用地单位尽快申请考古调查勘探。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进场勘探后发现地下分布有古代墓葬7座、夯土遗迹3处,随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获批后对勘探发现的遗迹进行了发掘。由勘探资料所知,砖室墓及夯土范围较大,从发掘伊始,我们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考古发掘方案和文物保护预案,将本次发掘工作放到六朝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希冀通过考古发掘工作,能够发现与陵园相关的遗存,为六朝墓葬考古提供新的材料。本次发掘采用探方发掘法,发掘之前,墓葬核心区虚拟布设10×10米的探方38个,外围增设若干探方。由于3座墓葬上部有两个隆起的土包,我们初步推测可能为封土,于是布设一条贯通两个土包、近南北向的长隔梁,并在每个土包上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隔梁,目的是能够理清3座墓葬的早晚关系及封土的堆筑结构。通过发掘证实,3座砖室墓均开口于表土层下,未发现与封土相关的遗迹现象;3处夯土遗迹性质为沟。
本次发掘的古代遗迹中,砖室墓(M1-M3)和沟(G1)较为重要。3座砖室墓位于一座山包的南坡,当地群众称其为葫芦山,整座山包海拔高度约48米,墓葬位于海拔33~37米的缓坡地带,墓葬的西侧有一水塘,整个墓地依山傍水。发掘后发现,3座砖室墓形制基本相同,早年遭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M1、M3大部分壁砖及铺地砖均不存,M2保存相对较好,现以M2为例介绍如下:
M2为竖穴土圹砖室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圹、砖室、墓道及排水沟组成,方向245°。现存墓圹长8.5米、宽1.8~3米、残深1.26~2米,后壁外弧呈半圆形。砖室包括封门墙、甬道与墓室三部分,封门墙墙体已不存,墓门被破坏,在甬道出土半圆形石质门楣,门楣下部两侧各有一个方形凹槽。门槛石扰乱至墓室前部,在距铺地砖约0.68米高的填土中出土。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仅存底部铺地砖。墓室平面介于长方形与长椭圆形之间,内长5.36米、内宽2~2.2米、残高0.96米,南北两壁略向外弧,后壁呈半圆形向外弧突。棺床位于墓室中后部,前半部分砖砌台面被破坏。在棺床前后的铺地砖上,分别有一个宽约0.2米的方形阴井。棺床上部有扰乱的石棺座,拼合后平面呈长方形,由四块石板组成。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自地砖向上残存三顺一丁组砖2组。
M2全景
M2墓道破坏严重,仅北侧残存一段,底部呈斜坡状,残长0.94米、残宽2.25米、残高0~0.66米。排水设施以封门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封门墙外的排水沟,系在墓道底部开挖沟槽并向外延伸。沟槽底部由4层砖垒砌成排水沟。封门墙内的排水沟,位于墓室正中,置于第4层铺地砖下,系以墓室后壁为起点,在流经前后两个阴井、棺床以及甬道底部之后,与封门墙外的排水沟直接连通。
M2南壁拓片
墓葬用砖均为青灰色,形状有长方形砖和刀形砖两种。部分砖侧面模印莲花和菱形网格组合纹饰、钱纹,端面模印“张”字。出土器物有祭台石足、石帐座、陶俑、陶碗、金饰件、铜钱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该墓的年代为南朝中晚期。
祭台石足(M1:6)
石帐座
陶俑
金饰件
G1平面大致呈“U”形,分布于墓葬区的西侧、南侧和东侧,向西北延伸至水塘,已揭露长度约120米,宽度约5.3~8米,深约1.4~2.6米。为了确认G1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在其东侧和南侧共选取三段进行了解剖,剖面显示淤积层清晰,部分地层中出土碎砖块、瓷片,碎砖块与墓葬用砖相同,瓷片为六朝墓葬中常见器物残片。综合G1平剖面结构及出土物,推断其为3座砖室墓的兆沟。
陶马
滑石猪
3座砖室墓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墓砖等基本相同,由此推断3座墓葬为家族墓地。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南朝时期仅次于帝陵的大中型墓葬的特征为:总长度为7~10米,也有将其细划为9~10米和7~8米两个层次,并推断前者系皇家宗室王侯墓,后者系高级士族官员墓。本次发掘的3座砖室墓长度分别为8.5米、8.9米、9.6米,属于皇室宗族墓的范畴。后壁弧凸,是南朝高等级墓葬中常见的形制;3座墓葬出土有石门、石棺座、石俑、金饰件等高等级器物;墓葬用砖类型多样,较为考究,体现着墓主特殊的身份。
3座墓葬的毗邻区域早年发现有多座萧梁宗室墓,如1994年,南京市博物馆在白龙山清理一座南朝墓,墓主推测为南朝梁临川靖惠王萧宏或其家族成员;2008年3月,南京市博物馆在栖霞区仙林灵山发掘的南朝萧梁时期贵族墓,据出土墓志,考证墓主为齐梁宗室萧子恪;2012年3月,南京市博物馆在大浦塘清理一座高等级南朝墓,推测墓主可能为南朝齐梁时期的宗室贵族。本次发掘的3座砖室墓在规格上与萧子恪墓相差无几,略小于萧宏墓与大浦塘南朝墓,出土器物特征与上述几座墓葬基本相同。综上,小李家村3座砖室墓应为萧梁时期的宗室贵族墓。
石门楣
石俑
石兽
六朝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有陵园建筑的情况十分少见,南京地区比较明确的有两例,一是梁南平王萧伟墓,在神道石柱的北侧发现墓阙建筑遗迹;二是梁昭明太子墓,在墓葬四周发现有陵墙遗迹。本次发掘的兆沟,东、南、西三面围墓而建,充分利用北面较高的山势,形成人工与自然统一的陵园布局。它的建筑体量虽小,但在以往南朝墓葬考古中未见,是一处布局完整、结构清晰的南朝贵族墓地,对研究南朝陵园制度和营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0
- 0000
- 0004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