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北京的清代王府知多少?关注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保护
18454

北京的清代王府知多少?关注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保护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22:350

作者:祁浩庭

清代王府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混合体。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古建筑遗址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北京的清代王府遗址为例,针对其历史背景、保护现状探讨王府遗址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

北京清代王府的保护现状及问题

朝阳门内大街孚郡王府 孚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院内有出版社、研究所、图书公司等多个单位存在。其主体建筑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占用,内院有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设施,而且居住着很多居民,居住环境已经变为大杂院。经过多年变迁,内部院落已面目全非,王府内原有的房屋也已经破败不堪。虽是挂牌的文保单位,但建筑外观没有被保护起来,院内搭建了许多小房,通道非常狭窄。目前孚王府内居住着几百户居民,挂牌为文保单位的孚郡王府与其他大杂院没有区别。

以大杂院形式居住的王府遗址保护情况最差。私搭乱建破坏了院落原有的格局,破坏了历史风貌。随着社会文化变迁,王府失去从前的辉煌,当时的历史环境、王府状况已经很难复原了。像孚王府这样的大院落,如果被公用或开发利用的话,作为博物馆对公众进行开放未尝不可,国外的很多名人故居、皇室城堡就依然有人居住或变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但前提是建筑格局与外观应保持历史原貌。随意搭建、没有保护意识的居住方式不可取。

前海西街恭王府 恭王府是仅有的几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类博物馆,也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王府建筑群,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分为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组成。府邸最深处有一座两层高的建筑名为后罩楼,曾作为辅仁大学时期的女生宿舍使用。后花园部分又名“翠锦园”,园内布局艺术性极高,水系、石山分布讲究,花园最中央滴翠岩下方的山洞中藏有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石雕,誉为恭王府一宝。

恭王府的开放,早在七十年代就被提上日程。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副总理,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恭王府现今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下属事业单位,在2008年以前,只向公众开放后花园的参观,因府邸被公安部宿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院附中等单位占用。后经过多方协调,对王府内部单位与住户实施搬迁腾退,并且在不破坏原有古建的基础上进行复原修缮,终于在2008年迎来府邸、花园的全面开放。从恭王府本身的保护状况来看,其建筑按照原貌修复,基本保持了晚清时期所设计建造的房屋样貌。院内当年种植的丁香、银杏,至今依然苍翠挺拔。

恭王府的建筑本体保存较好,并且配合内部所设的“清代历史沿革”“恭王府修缮实录”等展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博物馆展览模式。遗址王府被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的形式是少数的,优点在于建筑本身被非常完好地保护起来,基本还原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原貌,观众可以自由参观,博物馆内的展览可以作为对当年历史的深度解读场所,并发挥教育功能。

后海北沿醇王府 醇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原本的府门朝东,府内建筑也分中东西三路,与恭王府类似,后花园在西侧与府邸横向排列。1959年新中国成立,府邸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入住办公。醇王府花园在1961年作为宋庆龄女士的住所,花园部分保存相对完整,直到1981年宋庆龄女士去世。在1982年政府对故居进行全面修整,正式作为名人故居对外开放。花园内部设有宋庆龄生平展,以原状陈列保持了她生前在此工作、学习时的场景。从本身的保护情况来看,建筑按原貌修复,基本保持了当时王府房屋样貌。院内早年种植的海棠至今依然苍翠挺拔。1984年,醇亲王府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王府相比,醇王府与已对外开放参观的恭王府在建筑本体上保存得最好,并且配合博物馆内的展览,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与展览模式。

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现为原辅仁大学与北京十三中学所在地。南侧是辅仁大学主楼,为1929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建筑师格里森设计,借鉴西方修道院风格,建造成一座中国宫殿式城堡建筑,以两层楼合围成封闭院落。北侧是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十三中柳荫街位置的大门即是老王府的东阿斯门,进入之后是狮子院,往北走就是通往王府银安殿的主路。这条主路紧贴府墙东侧的柳荫街,与其他王府相比规格略小,而且少了东路这一侧的院落,整个府邸主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作为难得保存较好且现状不错的府邸,涛贝勒府没有旁边恭王府的游人如织,有的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之声和难得的清幽。

王府类遗址建筑保护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北京地区的清代王府建筑还有很多,比如东城区正义路的肃王府,现为北京市政府所在地;西城区大木仓胡同的郑王府,现为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在地;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的礼王府,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还有一些王府破坏比较严重,仅存残壁断瓦的遗址,比如东华门大街南侧与大石桥胡同的两处睿王府遗址。

王府遗址类建筑特殊的文化遗产不仅仅依托于古代建筑本体的形式,同样包括历史人物背后所依存的精神上的无形层面。尽管旧时留存的王府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总遇到各种疑问。北京的几个曾经的清代王府遗址,目前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某种意义上似乎代表了遗址的几种不同的形态。通过对遗址的重访,发现在保护中有以下几个普遍性的问题:

其一,王府建筑沦为大杂院,早期基本没有得到保护,私自搭建严重,房屋建筑结构被改变或本体结构全无,居民保护意识不够。

其二,此类建筑大都在老城,大部分没有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建筑本身有明显特征,假如不挂牌很难识别,甚至挂了牌的也有些根本没有保护。应提高建筑的可识别度,加强管理。不反对居民居住,但要协调好居住与保护的关系。

其三,王府遗址作为巨大的整体建筑或整个区域环境中的一部分在受到保护的时候,怎样协调好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如何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做到最好的整体性保护。

其四,开辟博物馆、纪念馆能很好地把建筑本体保存下来并有广阔的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协调遗址保护与周边历史环境的整体关系。

其五,何种情况下的王府遗址应该复原重建。《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不可移动文物全部损毁的不能在原址重建,但是特殊情况下需要在原址重建的,上报后批准就可重建。“特殊情况”是一个怎样的范围。

其六,王府遗址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本体的修缮固然重要,但建筑周边所承载的文化空间也很重要。在保护建筑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隐喻性的文化,做出适当的“复原”。

针对清代王府遗址在北京的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一些是其独特的个性,但更多可以说是王府历史遗址文化保护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共性问题的解决措施及保护原则。

全局性保护 涉及古迹保护应包含一定规模的环境,确保其完整性、全局性。这就要求针对古迹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其所处的环境也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保存,进而能够真实反映古迹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而反映历史背景。像文中恭王府及醇王府,虽然得以被辟为博物馆进行保护,但我们所得到只是孤零的位置,当时的具体环境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一场博弈,需要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全局把握这之间的权重。

原真性保护 《威尼斯宪章》第五条规定:“为社会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因此,这种使用合乎需要,但决不能改变该建筑的布局。只有在此限度内才可考虑或允许因功能改变而需做的改动。”但对于各种历史原因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是非常遗憾的,如已经变为大杂院的朝内大街孚王府。但现实要求我们在不断提升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基础上,适时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部就班地对遗址类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确保原真性修复,因为这并不是简单修复一个故居,更是在尝试着去恢复一段历史。

辐射式管理 针对北京地区有多处王府遗址的情况,可以采用类似于“卫星城”式的形式进行保护与管理。以一个最为重要的处所为主,设立博物馆、纪念馆,同时与其他几处进行联动,辐射式统一管理。如文中前海西街17号保护最为完好的恭王府,也是现在北京地区唯一完全对外开放府邸与花园的遗址类博物馆,可以作为北京什刹海地区众多王府遗址中的“主战场”,与周边环境和附近其他几处王府建筑交相呼应,进而能够恢复北京地区什刹海一带的王府建筑群落,复原那个时期的整个历史样貌。但这之中必然要政府相关部门克服诸多困难才能得以实现。

纵观清代王府遗址保护的问题,有其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更有现实保护的客观原因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等多种原因。文化和城市始终都在变迁之中,如果协调不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王府遗址类建筑在清代建筑中处于鼎盛时期,是当时满清王族或重臣的重要居住地。在北京的北侧城区分布着众多该类建筑,是当时达官显贵的聚集地。随着清朝的灭亡,经历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地位,导致大部分闲置或出售。产权归于政府之后,有些作为生活或办公用房。租住出去的房屋就逐渐沦为了现在的大杂院,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大多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或许在当时就没有把此类遗址当作文物看待。当我们发现保护古建筑本身存在缺失的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去深入探讨,找寻一种最佳的补救措施,或在今后建设中吸取教训。

面对王府遗址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经济、城市、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直接的联系,希望全社会不断地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意识到保护其周边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保护迫在眉睫的清代遗址类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恭王府博物馆)

原标题: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文化遗产区域保护问题及对策——以北京的清代王府遗址为例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