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百年 |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古人类遗址发现记
李超荣
引言
我从事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工作已46年了。在我的考古生涯中,野外发掘时间最长的发掘工地,就是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的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工作进行了大约7个多月,考古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多年前,考古团队在遗址发掘的情景,历历在目。让我们感到很兴奋的事是贾兰坡、侯仁之和刘东生院士到考古工地考察指导发掘工作。我们聆听了大师们的谆谆教导,对遗址科学保护的建议。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考古团队在王府井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故事。
2001年12月28日博物馆开馆时,接待第一批参观者
当人们在现代化的王府井东方广场新天地购物消费,休闲享受时。您很难想象在2万多年前古人类就在此活动,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可追溯到2.5万年前。在王府井东方广场新天地的地下三层,原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的科学发掘和综合研究。在建王府井东方广场时,在古人类当时活动的地方(距现地面深约12米)建了一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在您购物和休闲时,不妨您探访一下王府井的古老居民,了解那时人类如何在此生产和生活。
遗址的发掘研究与保护
为了寻找北京猿人及其后代在北京地区的活动踪迹,来深入研究北京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在1990年至2007年,我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郁金城同学,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史前调查。我们新发现旧石器遗址38处,这些遗址的发现表明,除周口店外,北京地区也曾有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人类劳动和生活。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使得人们对北京地区旧石器考古有了新的认识,并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这些新发现在研究北京地区旧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就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遗迹和赤铁矿碎块等。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6年12月遗址被发现。1996年12月30至1997年8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东城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考古人员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我与郁金城同学主持了发掘工作。我们的考古发掘经历一年之中的冬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季节,时间长达7个多月。这在我的考古生涯中是没有过的,所以在发掘期间,经常到贾老家汇报我们的工作,请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谈到遗址的保护问题时,他强调要根据发掘的成果,切合实际进行保护。他叮嘱我们这遗址很重要,一定要利用新的技术方法科学发掘。要对遗址进行综合性研究。在当时我们首次在旧石器的考古发掘中,利用全站仪来测量文化遗物的三维坐标,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来了解古人类的行为活动。人类制作骨器具有一定的工艺程序。科研人员首次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开展了骨制品的拼合研究工作。对遗址出土物表面痕迹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发现许多切割、砍砸痕迹是人类宰杀动物时遗留下的。在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中,97件标本拼合成33组。通过分析研究探讨古人类的行为活动。依据王府井遗址出土的大量碎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对我国骨制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分类标准。王府井古人类已经掌握了保存火种技能(烧石)。
骨制品的拼合fig5
在当时关于遗址的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予广泛关注,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各自的建议。1997年初,张立源等32位北京市政协委员纷纷提案,建议在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现场建立古人类博物馆(北京晚报1997年9月17日第7版)。1997年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刘东生、侯仁之三位教授来到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考察和指导工作。他们看到考古发掘成果非常兴奋,听说要切割迁移保护,以便将来在发掘遗迹的层面(地下12米左右)选择一个适当位置,建立一个永久性展室后,侯老、贾老和刘老均表示赞同。贾老说,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设立陈列室是一个最好的保护。刘老说,这是比较好的办法,对广场的建设和文物保护均有利。三位教授来发掘工地考察和指导,这是我终生难忘,恰好这天是我的生日,能在发掘现场聆听先生们的教导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励。贾老还为我们以后筹建博物馆专门题词。
1997年4月18日,贾兰坡、侯仁之和刘东生三位院士在发掘工地考察与指导(中间是三位院士从左贾兰坡、侯仁之和刘东生)(左前排一李超荣,左二排一郁金城)
贾兰坡院士的题词
媒体宣传报道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发现于国家首都中心在世界上尚属首次。遗址发现后,中外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其中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国文物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建设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工商时报、天津日报、南方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台湾中国时报等。
最初报道王府井旧石器遗址发现的是新华社记者秦春在一九九七年一月二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北京王府井首次出土旧石器》一文:“新华社北京1996年12月31日电(记者秦春),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12月28日在北京市中心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单位工地,在距地表12米深的河湖相地层中发现了一些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碎片。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初步鉴定,它可能是一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也是北京城区发现的至今所知的最古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一发现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对研究北京城区史前史和古环境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人员,现正与北京市文物局以及施工单位接洽,对遗址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等。1997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首播;通讯社有新华通讯社和美联社等;广播电台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与宣传对城市的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纷纷到发掘工地视察。1997年1月5日和7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领导视察发掘工地,解决发掘中出现的问题。1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和专家到工地视察与指导工作,对发掘工作提出一些建议。1月9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和副局长张柏、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等领导到发掘现场,详细了解发掘进展情况,并高度称赞考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建工集团施工人员的文物意识。张文彬称此次发现为重大发现。1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石兴邦、黄景略、谢辰生、张森水和吕遵鄂等,对遗址的科学价值、发掘方法、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建设和遗址宣传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协调局局长秦大河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邱铸鼎到发掘现场视察与指导。2月5日,《中国科学报》专版介绍专家对遗址的认识:“王府井:古人类争夺寸金之地——王府井发现古人类遗迹——专家学者怎么看?”。
博物馆与科研成果
由东方广场有限公司和北京东城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了博物馆的展览。2001年12月28日,位于商业中心东方广场地下三层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开馆。在遗址博物馆里,展示科学发掘出土的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标本等,并配以大量、图表和照片,采用大型油画、雕塑、电脑触摸屏等形式介绍了发掘情况、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和研究成果来展示首都北京的灿烂远古文化。现博物馆已成为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对博物馆进行了布局上的改造,在展出形式利用了现代化的一些技术,2017年又重新开馆。相关研究成果在《考古》《人类学学报》《法国人类学报》《北京文博》和《化石》等杂志发表。
- 0001
- 0000
- 0001
- 0002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