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纪实 | 流散在外的国宝啊,正在以这种方式回家——记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研究展示项目
18766

纪实 | 流散在外的国宝啊,正在以这种方式回家——记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研究展示项目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51:116

史家珍

“我们都是穷人,是被土匪逼来的。盗凿神像是造罪,是最丢人的事。谁要知道我们盗凿都要骂我们,亲戚朋友都和我们断绝关系,可我们有啥办法啊?不然就有生命危险……”1965年12月23日,曾参与盗凿龙门石窟造像的石工王光喜、王水、王惠成三人嗫嚅道,他们被文化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调查组及龙门文物保管所请到石窟现场,回忆当年盗凿龙门石刻的情况。

暗无天日的岁月里,珍宝蒙难

据王光喜们回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命贱如草芥,当时村里的土匪王孟林、王东立、王毛等勾结洛阳东关的古玩奸商马龙图,用枪胁迫龙门周边石匠们盗凿龙门石刻倒卖发财。在那暗无天日的年月里,石匠们为了生命安全,只能忍气吞声听他们使唤。盗凿多发生在寂静的深夜,王光喜回忆:“当时在石窟内干活,能听到周边石窟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锤凿声,但究竟是谁、有多少人在凿,没人知道,估计四面八方有很多团伙在做,有时候土匪们之间还会因为盗凿冲突发生争执、闹出人命,(土匪)王毛就是这样死的……”

在这样疯狂的盗凿下,龙门石窟经受了自营造以来最大的劫难:大量的佛首、菩萨首被砍下,大量的雕像被肢解,一幅幅精美的浮雕被凿碎流失海外……以致出现了“十室九空”“十首九残”的惨烈状况。

根据调查,仅20世纪上半叶,龙门石窟造像被盗凿的残迹就达780余处,多达96个窟龛被盗凿活动严重破坏,共凿毁主像200多尊、其他造像1000多尊。目前,已知国外约40家博物馆,共收藏龙门石窟造像近200件。其中,经王光喜等人之手凿下的有宾阳南洞南壁大龛下狮子、万佛洞外两个狮子、万佛洞正壁莲花穿枝菩萨、万佛洞正壁飞天及莲花洞、古阳洞等洞窟的精美文物20余件,这其中,还包括了举世闻名的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

身怀宝藏,总会遇上一些豺狼

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整个宾阳三洞,坐西朝东,石质稳定优良,宜于雕刻,因此成为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由皇室营造的大型佛窟之一。魏书记载:“景明初,世宗(宣武帝元恪)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是我国正史中少数有确切记载的石窟,耗费了24年、用功80余万后,因北魏末期宫廷政变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中洞一所,南洞和北洞均至隋唐才得以续凿。

宾阳中洞洞窟为三世佛题材,主尊释迦牟尼高眉深目,鼻梁粗大,面相仍保留有胡人韵味,但身姿清瘦,身着典型南朝士大夫的褒衣博带式袈裟,反映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艺术逐渐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因为其中蕴含的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张亚光摄)

进入宾阳中洞,整窟造像庄严华美,色彩丰富柔和,令人流连忘返。令人惊叹的还有窟内两侧,自上而下雕刻的四层精美浮雕,分别为维摩诘文殊对坐说法、诃萨陲那王子以身饲虎和须大拏太子行善施舍的佛本生故事、后世闻名的《北魏孝文皇帝礼佛图》和《北魏文昭皇后礼佛图》(合称《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形象。

选自《龙门石窟研究》,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

其中,《帝后礼佛图》均高205厘米,分别刻画了孝文皇帝、文昭皇后带领文武百官、侍从,列队礼佛的宏大场景。

左侧,孝文帝头戴冕旒,手持熏炉,左右和身后紧跟着一批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和侍者;右侧,文昭皇后头戴莲花冠,指端拈香,气度端庄雍容,随行的贵妇和侍女均袍服宽大、衣袂飘飘,两支礼佛队伍南北相对,缓缓前行。

浮雕线条勾勒流畅、工艺高超,整图中雕凿人物多达40余,但整幅画面却在人物各具情态的同时主次分明,显得错落有致、和谐统一,生动刻画了北魏皇室贵族礼佛的盛大仪仗和肃穆有序,是当时最高等级和最高造型艺术水准的浮雕作品。同时,浮雕中展现的人物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形式,直观展现出北魏王朝进入中原后在文化理念和礼仪规格上的改变融合,可作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推动有力的佐证,具有重要且深刻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文化历史意义。因此,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两块最早带有主题性场景构图的浮雕,当属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中的国宝级文物。

选自《支那文化史迹 第2辑》,常盘大定、关野贞著

千余年过去,龙门石窟静静伫立在伊河水畔。至1899年,法国矿山工程师鲁普兰斯·兰格初访龙门,三年后发表了关于龙门石窟最初的报道,引起了国外学者对龙门石窟的关注。此后的几十年中,伊东忠太、伊东冢本和平子、沙畹、常盘大定、关野贞、喜龙仁、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小池秋羊等等学者纷至沓来,留下了近代龙门极其珍贵的图文资料。但随着龙门石窟逐渐为外界所知,这座“能与任何存世的古迹相媲美”的佛教艺术宝库引来了国外许多不法分子的觊觎:他们对照图册,出资预购,由国内奸商勾结地方土匪共同作案,盗凿指定的龙门精美石刻造像,转运至国外。而原址处空留下斑斑凿痕,遍布的伤痕惹人无限叹息。

举世无双的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没能逃过这场厄运。1931年,它被时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的普爱伦盯上。普爱伦找到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奸商和盗凿惯犯岳斌(经营了一家名为“彬记古董商行”的店铺),表示愿出资一万四千银元购买龙门石窟的《帝后礼佛图》,交货期限约为五年。被金钱迷住眼睛的岳彬答应下来,与普爱伦签订合同,合同中把《帝后礼佛图》含糊地称为“石头平纹人围屏像”。岳彬怎么敢接下这种单子,犯下我们认为不可饶恕的罪行呢!这是因为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烽火连天,民不聊生,浮雕再精美也只是一块石头,政府哪有精力来管一件“死物”呢!

普爱伦与彬记古玩商行签订的合同及合同录文

利令智昏的岳彬以五千元的酬金勾结了洛阳当地一位外号“马聋子”(本名马龙图)的文物贩子,由马聋子买通了当地的军阀和附近土匪,胁迫王光喜、王水等石匠干起这起见不得人的勾当。为防止龙门附近村民的自发抵制,盗凿都发生在深夜。石匠们在手电的照明下,对照普爱伦提供的图片,将《帝后礼佛图》一块块凿下装进担子,天亮前就会被持枪守在洞窟外的土匪挑走,以碎石灰的名义送出城,然后偷运至北京。由于浮雕较大,石匠们只能先凿下人物头部,再凿下其他部位。

经过几年的偷盗,零碎的石块成箱地交到了岳彬的手中。据岳彬大徒弟丁兆凯回忆,1934年的一个冬天,普爱伦前去验货,对着一堆石头碎片大为光火,岳彬便承诺会将这些碎石拼好。他找来一些高手,根据《帝后礼佛图》照片进行粘接和拼装。由于浮雕实在被凿得破碎不堪,修复难度很大,为了向普爱伦交差,岳彬在拼不了的地方就按照照片添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帝后礼佛图》中会有很多缺失、谬误和复刻的地方,例如如今在美国展出的孝文帝戴的头冠与老照片中并不相符,大小也只有原作的七八成,这就是岳彬等人凿碎后重新修复的“杰作”。当时普爱伦看到成果并不满意,最终未按合同付款。但《帝后礼佛图》就此离散故土、远渡重洋,分别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

宾阳中洞内帝后礼佛图残壁(自上至下的第三层)

(龙门石窟研究院张亚光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解放后,岳彬盗卖《帝后礼佛图》的罪行暴露,他因文物盗窃贩卖等行径被捕入狱,调查组在岳彬家翻查,找到了他与普爱伦的交易合同等多项实证,最终,岳彬被处以死刑。虽然首恶被诛,但是这样一件国宝就此被毁,难以弥补。幸而1953年,青岛海关在清理海关仓库时,意外发现了部分《帝后礼佛图》的浮雕碎片,这是当年尚未运出的货物。这些珍贵的碎片,最终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转交给龙门石窟,被珍藏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库房内。

研究院院藏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碎片

一拍即合,流散国宝迎来复原转机

为了找回离散的信息,恢复民族瑰宝的信息完整性,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曾作出多次努力。2017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奔赴美国,参加“龙门石窟:新的视角”国际专题研讨会,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堪萨斯大学、夏威夷大学的知名教授共同探索龙门石窟的研究和科技发展。

2020年7月,我来到龙门石窟研究院就职。经过几个月的近距离的深入欣赏和了解,我被龙门石窟的魅力深深倾服,更为残破的龙门石窟忧心忡忡,尤其是残破得近乎没有的帝后礼佛图原址和库房里的2000余块碎片,强烈的使命感促使我必须得做点什么!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见到贾濯非教授和他的团队——就在2020年9月,我刚就任研究院院长不久。

贾濯非留着不羁的长发,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位近七十岁的老人。他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见面时他讲起第一次在美国见到《皇帝礼佛图》的情景,“摆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展厅最显眼的地方,来的每一位游客都不由地为它赞叹。可是,盗凿时候破坏得太严重了,整幅浮雕缺失了近三分之一的画面,许多造像只剩了头部,颈肩部分缺失,原作上最珍贵的北魏时期的造型艺术特征和风格也丢失了,整个浮雕的气韵都不对了……”喜爱和惆怅的情绪交叉浮现在他的脸庞,尽管有诸多荣誉加身,这一刻,他只是一个满腔热血、想为流散的浮雕珍品《帝后礼佛图》做点事情的赤子。

2020年9月10日,与贾濯非教授的第一次会面

(龙门石窟研究院李琳琳摄)

贾濯非讲到,他和他的团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一起,经过种种努力和无数次尝试,终于得到纳尔逊博物馆的同意,获得对于《皇后礼佛图》浮雕进行学术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使用授权,能够把龙门石窟流失近百年的国宝的三维数据扫描回国。接下来,希望能和龙门石窟研究院一起,双方合作推进,完成院藏礼佛图碎片和窟内残迹的数据扫描,共同复原这幅人类历史上的雕塑艺术精品。

因为对龙门石窟雕塑艺术共同的热爱、共通的民族文化自信、共有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在跨国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的合作基础上,运用严谨的学术规则和现代三维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方法,将近百年前被盗凿贩卖到海外、支离破碎的离散浮雕《帝后礼佛图》,与留在原地的造型母体和石窟环境,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造型恢复与环境还原,全面恢复浮雕《帝后礼佛图》被盗凿破坏前的原始状态,再现国宝级文物原貌。

数字化助力,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

经过慎重的考量和准备后,龙门石窟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艺术系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共同启动了《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及展示项目》,开始着手做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海内外离散造型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藏《帝后礼佛图》碎片三维数据采集中

(龙门石窟研究院李琳琳摄)

实施过程中,整个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把纳尔逊博物馆展出的《皇后礼佛图》做完真伪甄别和信息采集后(因未能收集到全部的皇后礼佛图碎片,纳尔逊博物馆参考原始照片及拓片资料,在缺失部分加入大量石膏补全),龙门石窟研究院院藏的千余块碎片的甄别工作又成了难题:这些碎片是龙门石窟的吗,是宾阳中洞的吗,是帝后礼佛图的吗,是表层还是中间层呢?这些问题只能靠实验检测和老雕塑家的经验来解决了,根据地仗层颜料残存、浮雕线条残留等,一块块院藏碎片被甄别……但是新的难题又来了,数量如此繁多、体积如此零碎的残片如何与原壁拼接起来呢?

认真研究后,贾濯非想到了从老照片入手。“对比上世纪留下的数张珍贵照片,寻找残壁上足够多的共同特征点进行拉线定位,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大致还原出《皇后礼佛图》轮廓位置,然后再不断地对比纠错,尽可能地趋向原貌。特征点越多,位置就能越精确”,贾濯非说。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原址三维数据采集中

(龙门石窟研究院李琳琳摄)

目前,在三方合力中,项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美国纳尔逊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宾阳中洞原址的三地数据均已扫描并处理完成,当前正在根据既定的技术路径,以计算机虚拟拼接和残片1:1 3D打印实体拼接,互为纠错,逆向完成整幅浮雕的造型还原,预计到2021年年底将会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西安,数控雕刻机器人正在雕刻《皇后礼佛图》实体模型

(在洛阳团队摄)

守着一流的文化,就要努力进行一流的表达。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指示下,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帝后礼佛图》数字复原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扎根学术研究,以创新形式赋能,对《帝后礼佛图》做出了创造性的转化:4月底,在新华社和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的主导下,一场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展现在世人面前,演员们宽袍长袖,迎风徐行,考究的装束复原和生动的情景演绎,让无数公众梦回千年,得以一窥北魏文化盛景。跨越漫漫长河,帝后终得“相见”!

“重生”的《帝后礼佛图》随即火爆出圈,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及系列媒体、新华社客户端及系列媒体、光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半月谈、新浪网、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多个信息平台的刊发或转载,全网阅读量达到2个多亿。

究其原因,是文物工作者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诚意,是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的被满足,是文化遗存活力和魅力的再次激发,它触动了当代公众内心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龙门石窟礼佛台,真人版《帝后礼佛图》队伍行进中

(在洛阳团队摄)

一场盗卖,帝后分离;百年漂泊,圆在今朝。虽然当前状态下,按照国际法既定原则,我们还不能将《帝后礼佛图》复位归壁,但历史的问题已经不可改变,我们现行条件下能做的是通过跨国学术研究合作,竭尽全力研究好、复原好、展示好,让国宝借助科技以一种新的方式“重生”,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不断释放龙门石窟深厚文化的活力、魅力,在创新传承中继续给公众送上认知北魏造像艺术及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盛宴,延续中华文脉,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帝后礼佛图》真人版演绎(在洛阳团队摄)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