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亲子嘉年华”——记北京联合大学第六届“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活动
贾昌明
刚刚结束的高考余韵未散,今年六月的第二个周末,又迎来了全国第五个“自然和文化遗产日”。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为了迎接建党百年,同时配合北京市文物局为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全市开展的“2021北京公众考古季”系列活动,在今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和北京联合大学工会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应用文理学院工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承办的第六届“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于6月13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举行。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参观文博馆、体验非遗和文物修复,更能“零距离”接触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此次活动在端午节小长假为一百多个家庭带来了一场丰盛的“亲子嘉年华”。
参观文博馆
周密策划 精心准备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联合大学都要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往年的活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社会反响良好。今年主办方综合考虑了活动举办和疫情防控的要求,活动采取亲子游的方式,面向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家庭,凡家里有5~12岁儿童的联大教师均可报名参加。
为了能让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在愉快的体验中接受历史文化滋养,主办方做了精心的准备。一是布置场地,此次活动对公众开放的场地为历次之最,总共开放了一个文博馆和九个实验室,联大的文化遗产教学科研场所基本全部开放,特别是去年刚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第一次为公众开放实验室。二是配备人员,针对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等特点,主办方组织了十余名教师现场服务,更发动了几十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志愿者并预先做了简单培训,既维护现场秩序,也负责讲解指导,更与孩子们互动游戏。
体验泥条盘筑
体验钱币除锈
参观与互动中感受历史与文化
13日上午8点多,已经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应用文理学院,原定150个家庭的名额早已报满,还有一些没有报名的家庭也前来参加。一些“小公主”还特意穿上漂亮的汉服,和活动主题相得益彰。按照活动海报指示,一些家庭直奔三楼的体验项目,也有家庭去了学校的文博馆。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拥有一座规模虽然不大,但比较有特色的文博馆,收藏有各个时期的文物及非遗工艺品近千件。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到访的家庭讲解。孩子们在文物前流连忘返,更有踮起脚扒着展柜认真观看。
三楼和四楼的七个实验室大门敞开,气氛活跃,孩子们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这里既有紫砂壶制作、木版水印、传统木作、拓片、书法及书画装裱、古籍装帧等非遗技艺体验,还有钱币除锈,翻模铸钟等文物修复和实验模拟。平时,这里是教学实验室,此时是孩子们的文化遗产“游乐园”,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任意一个实验室体验。在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极为认真地进行着各种操作。在钱币除锈区,孩子们仔细地用小刷子刷着铜锈;在紫砂壶制作区,一位“小公主”在妈妈的怀抱中认真盘着泥条;在传统木作区,小男子汉们拿起了刨子和锯子,一旁的家长乐得合不拢嘴,连声表示“孩子平时哪有这种机会玩这些个东西啊!”
零距离“触摸考古”
参观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实验室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实验室目前承担了考古资料整理、室内发掘和科技考古研究的任务。考虑到实验室贵重的仪器和标本,更有正在整理的文物,加之参加活动的主体是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在活动策划时一度将考古实验室列为参观场所而非体验场所。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得到多方位的切身感受,组织方在场地设置和人力配备上下功夫,在保证文物、仪器和标本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和动手操作,让他们零距离“触摸考古”。
在科技考古实验室,孩子们被一系列动物骨骼和岩石标本所吸引。志愿者循循善诱地让孩子们猜猜摆放的几组骨骼是什么动物。为了增加观赏性,实验室内的两组台灯放大镜早就打开,考古研究院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们一边指导孩子们通过放大镜观察石器的痕迹和出土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迹,一边讲解古人是如何制作使用石器和如何利用动物资源的。为了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考古研究院还特意把一台昂贵的偏光显微镜摆在了实验室内开阔的位置,并配备了高脚凳。岩石切片五颜六色的干涉色吸引孩子们纷纷簇拥观看,在志愿者的有序引导下,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亲自观察,就连一旁看护孩子的家长也忍不住一睹为快。一些将及学龄的幼儿站在高脚凳上看切片的认真劲,让在场志愿者直呼可爱。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们近距离观看真实的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已经修复好的文物从器物架搬到整理台上,并安排研究生志愿者引导家长和孩子有序参观并进行讲解。考虑到孩子动手欲很强,主办方另辟一桌,放置一些较为结实的可拼对的陶瓷片,让孩子们亲手尝试拼对。在壁画修复区,女孩子们对根据出土壁画复原的唐代女性服饰依依不舍。在室内发掘区,研究生为参观者详细讲述室内发掘的基本原理以及近期的发现。
放大镜下观察石器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岩石切片
孩子与志愿者交流
文化遗产的“亲子嘉年华”
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且玩得非常开心,流连忘返,原定中午12点结束的活动也延长了半个小时。同时,家长们也纷纷称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活动一个月办一次就好了。”
目前,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种机构所开展的公众教育更加精细化,在教育项目设计上讲究“分众化”,即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育项目,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是教育项目的重要组成。此次活动之所以能让孩子和家长满意,固然是由于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也因为活动设计契合了亲子游的特点。一方面活动的多样性使得孩子们感觉像是来到了一个文化遗产的“游乐场”,另一方面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什么都想玩。参与式的文化遗产体验让家长们也不甘在一边旁观,而是加入到体验的队伍中。很多家长或怀抱、或手把手和孩子通力合作,更显出浓浓的亲子情。此次活动更像是一场文化遗产的“亲子嘉年华”。
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切实学习了文化遗产知识,得到了历史文化滋养,这是活动组织者的一大感受。在非遗和文物修复实验室,孩子们在教师和志愿者的指导下“玩”起来非常认真,绝不敷衍。在科研实验室,孩子们又化身“好奇宝宝”,连连发问。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看到用标准动物骨骼和出土动物骨骼进行对比以确定种属时便问道:“几千年过去了,动物的样子就没有发生变化吗?”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动物形态是否可能在几千年进化中发生显著改变的问题,稚嫩的童声提出了并不幼稚的问题。当一个小男孩看到考古绘图的场景,听到考古绘图的原理时,不禁说到:“看来考古也是科学啊!”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