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古的重要地下遗存——安徽省长丰县埠里宋代家族墓地
(海报设计:袁熙雯)
▲安徽省长丰县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视频资料
发 掘 单 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 目 负 责 人
张义中
#十大考古#
▲墓地总平面图航拍(镜头微向北俯拍)
▲宋代墓葬集中区域航拍(201909)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埠里社区鲁庄南约180米。墓地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丘陵南坡,平面呈椭圆形,总面积约18.8万平米,其北界为丘陵的陵脊,西界和南界地势低洼,系一条古河道,东界为一条小冲沟。墓地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是营建墓地的上乘之所。
▲M12墓室结构航拍
▲M14墓室结构航拍
为配合淮南北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展开抢救性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墓地的修建和排列经过仔细的规划,M12系墓地发现的最大规模墓葬,位于墓地最北端,处于最核心位置,其余墓葬按昭穆制度依次排列。以M12和M14为例简介。
▲M12仿木结构墓门(宽6.44米,残高约3.82米)
▲M12门楼斗拱特写(稍仰视)
▲M12墓室内部仿木结构墓葬建筑
▲M12墓室内部仿木结构建筑
M12系带墓道的八边形单室砖墓,通长12.1、宽8.7米,由墓道、仿木结构门楼和墓室三部分组成。砖砌仿木结构门楼系该墓最大的亮点,门楼宽6.44、残高3.82米,上为砖雕斗拱及屋檐结构,下为长方形门道内辟拱形门洞,两侧置砖雕龟背锁纹窗户,复杂繁缛、豪华奢侈、蔚为壮观。墓室内空呈正方形,长约5米,于四个拐角向上渐内收成八边形结构,然后以平砖顺砌两层普柏枋,枋上砌斗拱,每朵斗拱出三跳华拱,各朵斗拱间以鸳鸯交手拱联系。拱上按八边逐渐内收,形成叠涩顶,可观性很强。
▲M14龟背顶特写(镜向南)
▲M14仿木结构墓门特写(镜向北)
▲M14墓室盝形顶仰拍
▲M14北壁斗拱特写
M14规模稍小,系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墓葬保存完整,通长9.62、宽5.24米,墓道偏向西南侧。其与M12最大的不同在于墓室结构。M14顶部为龟背顶,墓室内空长约3.32、宽约2.72米,各角都设有角柱,顶部自下而上依次为普柏枋、斗拱,每朵斗拱出两跳华拱。拱上按长方形逐渐内收,形成盝形墓顶。
墓地出土文物以漆木器和瓷器居多,另有少量金银器和铜器。其中M1出土漆木器18件,与1988年发掘的合肥马绍庭夫妇合葬墓相当,同居安徽之首,且多为银釦器、体量较大、保存完整,十分罕见。出土瓷器既有耀州窑的青瓷器,也有湖田窑的青白瓷器,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实证。
综合考虑墓葬形制、仿木结构墓葬建筑形态、出土器物(特别是墓志等有明确纪年的器物)等,推测墓地的年代为北宋晚期。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是安徽江淮地区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墓地的规模与1973年发掘的合肥包拯家族墓地相当(两者相距不足40公里)。但是保存更好,出土遗物更丰富,且大部分出土器物品相好,级别高,对于研究宋代的家族墓葬制度、埋葬习俗、地面建筑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保护和利用价值。
▲M1仿木结构墓门特写(镜向北)
仿木结构墓葬建筑系墓地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墓地出土的仿木结构墓葬建筑与《营造法式》相印证,在建筑考古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宋代建筑考古珍贵的地下遗存。
墓地发掘始终秉持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四位一体的理念。先后召开两次大型专家会,多次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墓地的发掘和后期保护提供珍贵意见和建议。
▲将M1三具棺打包并吊运回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考古
▲M1中棺开启后现场照
发掘邀请文物保护专家驻扎现场,全程指导文物的提取和保护;在做好充分预案的前提下,将M1出土的三具棺送往室内开展实验室考古;将出土的大量漆木器及时送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保护和修复。
▲对M12内部结构进行三维扫描
发掘同时还积极开展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助力考古发掘成果的阐释。邀请古建筑专家对仿木结构墓葬建筑进行精准测绘和解读;邀请体质人类学家对出土人骨进行鉴定和DNA检测。
墓地的发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众考古活动,先后接受了中央及省市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考古进行时》也对发掘进行了跟踪拍摄。
为保护好这项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已确定了“原址整体保护”“谋划建设遗址公园(或墓葬博物馆)”的思路,目前正积极推动墓地的保护利用规划。淮南北路也因此改道。
▲考古队员合影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