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进校园 |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校园首秀:将考古的“爆红”变“常红”
这次带人“入坑”,贵州考古先走了一波漫画风!4月27日,“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首场讲座,在贵州师范大学开启“圈粉”模式。
作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在夺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成为一个多月以来,贵州考古“霸屏”的热门词汇。
而这场被同学们称为“踩在热点,冲在浪尖”上的讲座,恰好在该墓群拿下“全国十大”的第31天进行。
“是巧合,也是必然。”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来看,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拿下“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有趣的是,和以往考古讲座开场不同,在本次讲座开始前,周必素以《软萌的硬知识:2192个考古盲盒里,都有啥?》通俗有趣的长图漫画开篇,以融媒体方式活化考古成果,让“00后”学生眼前一亮。
而轻松好读、新颖有趣、内容靠谱,以“漫”看考古为切入点,不仅打破师生对考古艰涩枯燥印象,更对做好考古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做出有益探索。
从学术性到趣味性,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周必素以《黔中画卷——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从“大松山怎么被发现的?发掘的2192座墓里都有啥?4000多件套宝贝长啥样?它们又能实证什么?考古人日常工作是什么样?发掘研究团队实力有多强大”等角度,展示墓群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的耀眼图谱上,贵州的身影并不少见。我们历年拿下的八个十大,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
“能评上‘十大’是意料之中,说明从重要性和价值上,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都得到了全国考古学界的认可,同时也是对贵州考古70年的献礼。”
“从出土的4000余件套文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以考古实证贵州不是蛮荒之地。延续近1400年的墓群,揭示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世界之问,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考古发现。”
“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形象反映西南边疆古代民族1400年的生活图景。”
……
97分钟互动讲座,数十个“硬核”知识点,让同学们听了提气又提神。而这是时隔6年,贵州师范大学再邀请考古学者上“考古公开课”。
“这期间不仅可以看到贵州考古新发现,还可以看到学生对考古从冷到热的变化。”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瑾告诉记者,这场看起来专业术语扎堆的考古讲座,线上开放选座不到10分钟,就出现一座难求现象。
“大家对考古‘路转粉’的这一小细节,激活考古的年轻态,不仅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影响力的体现,更反映出大家对贵州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刘瑾说。
“我做过二三十场讲座和汇报会。不管是面对国内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大众,提到贵州考古,很多人会问‘贵州有什么可挖的呀?’这语气里,带着好奇,也带着质疑。现在不同了,10年拿下5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不缺好故事。”在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连轴转一个月无休的周必素,坚持把“十大考古进高校”纳入必办事项之一。
考古挖得好,也要展示得好,更要讲得好。“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我们将继续及时和大众分享考古文化,消除考古学与大众的距离感,这样才能把考古的‘爆红’,变为‘常红’。”周必素说。
作者:应腾
来源 | 众望新闻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9
- 0000
- 0001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