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 深海考古取得世界级重大发现
去年10月,金秋的南海,碧波如常,而在南海西北陆坡水下约1500米深处的重大考古发现,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却具有划时代意义。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另一处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时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以下简称“二号沉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同时将充分展示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布放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
正式开启考古调查工作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开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海南省人民政府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相关海域开展海上巡查、监测,保障文物安全。”闫亚林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在考古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5月2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按照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水下考古工作规程,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考古调查工作正式开启,这一测绘基点将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至6月上旬,作为第一阶段调查工作,将通过水下搜索调查,摸清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对沉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
此次考古调查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宋建忠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这次深海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科研人员,根据分工,考古队分为六个组,包括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六个组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这次任务。
闫亚林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深海考古工作力度。以一号、二号沉船为重点,在南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常态化开展深海考古调查,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多学科结合深入推进南海历史航线航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的比较研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推动深海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技术交互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升我国水下考古的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深海考古复合型人才,构建深海考古国家力量。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切实加强两处沉船遗址的保护管理,划定保护区域,制定保护措施,落实现场巡查和智能化监控,确保遗址和文物安全。依托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做好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填补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缺环
是我国深海考古发展的里程碑
根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物分布及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瓷器以窑口分,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盘、罐、瓶、杯等。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及少量陶罐、瓷器等,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初步加工。通过对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柿树科柿树属。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进口的物品名录中,结合造船及航海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的主料,如龙骨等关键部位用料多为外国进口,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据调查显示,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具体组织实施此次深海考古项目的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认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工作,对于我国深海考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科技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唐炜介绍,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展开,这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
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用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过程,是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一次完美融合。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深海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唐炜表示,在此次考古调查中,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比如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使用新型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这些对于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基于前期相关海底探测结果,在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第500潜次发现的。
“接下来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我们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ROV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陈传绪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科技部将结合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部署,特别是“深海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进一步加强深海技术能力提升。对未来更大范围、更大深度、更高精度的深海考古技术需求,组织国内优势联合研发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支撑开展深海考古。同时,科技部将加强与相关部委和地方建立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平台、资金及人才一体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事业深度融合。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海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介绍,我国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来,在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国务院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全国水下考古机构队伍、船舶装备、基地设施等建设卓有成效。“南海I号”“长江口二号”等沉船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图文转自:“国家文物局”公众号)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