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东亚新石器革命何时发生,华南旧新石器过渡时期岩洞遗存的年代学
66926

东亚新石器革命何时发生,华南旧新石器过渡时期岩洞遗存的年代学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23:300

编者按:年代学是展开考古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放射性碳素测年法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便成为考古学构建绝对年代序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学者们也不断尝试对该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年代框架。

正是新石器革命奠定了人类在其他生物面前的优势,而最终使人类成为地球之主。然而,在探讨东亚新石器革命发生的时空背景和原因机制时,由于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多为喀斯特溶洞遗存,提取的碳十四样本受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碳酸钙死、老炭污染,致使所测出的年代失真。这种情况使新石器革命的深入讨论,从基础层面就面临诸多混乱。

为寻求解决此一问题,近期由郭静云、谢孟龙、郭立新与赵柏熹联合发表的Paleolithic-Neolithic transition and late-to-postglacial climate change in East Asia: A review of archaeological data from karst caves in Southern China(《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与冰消期晚期至冰期后的气候变化:中国南方喀斯特溶洞考古资料评述》)一文通过将考古遗存、生物化石遗存与古气候学进行仔细比对,达成一种对华南喀斯特溶洞遗存碳十四测年数据进行修正的方法,还原与重建这些岩洞遗存的真实年代。

该文仔细比对了湖北樟脑洞,广东牛栏洞,江西仙人洞,贵州白岩脚洞,湖南燕儿洞和玉蟾岩,广西甑皮岩等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人工制品属性以及生物化石遗存所反映的气候特征。

论文发现中国南方多个喀斯特溶洞遗址的测年数据与考古发现之间存在矛盾。比如,碳十四年代测年数据晚很多的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无论是烧成温度还是制法,都要比碳十四测年数据早很多的仙人洞、玉蟾岩等地点所出土的陶器原始得多。

为解决此种矛盾,探寻真实的年代关系,他们利用这些遗址各层位出土的生物化石所反映的气候冷暖特征,以及时人食谱组合与人工制品特征等,与第四纪气候学中经过科学测试并反复验证的年代学数据,主要是博林——阿雷罗德震荡(距今15000-12600)、新仙女木期(距今12600-11600)、全新世前北方期(距今11600-10600)和北方期等,这几个阶段一方面气候变化明显,易通过生物遗存组合进行辨识,同时各自所处年代曾经过铀系法等反复测试,所以年代关系清楚),在这些不同维度同时也具有独立性的资料之间,建立起相对年代序列上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比对,一方面厘清了前述遗存的真实年代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反向修正华南地区岩洞遗存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形成校正的经验系数奠定了基础。

在厘清各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后,研究团队进一步考虑将喀斯特地区旧、新石器过渡时期人类遗存诸现象,置于气候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研究认为,在冰消期第一个温暖期博林————阿雷罗德震荡时期,华南喀斯特地区小河与湿地众多,水域面积扩大,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受此类食物吸引,人们依水而处,并因食物资源的丰裕而有机会开始半定居或全定居的广谱化狩猎采集和渔捞生活,由此而开启了新石器革命。由于野生水稻等植物也在此环境中生长,因而成为采集的食物来源之一,这是人类食用水稻之始。由于此种变革最初缘于水域或水边相对丰裕的食物环境,所以郭静云、郭立新曾另文将“新石器革命”称为“蓝色革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