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三星堆:它见证了长江文明,是考古学高光时刻
外星文明?北纬30°度奇迹?《山海经》再灵验?
专家谈三星堆:它只是考古学的高光时刻
在新疆棉花已成为网红的同时,三星堆仍然是许多网友关心的话题。新“拆”的六个“盲盒”又让这个“网红”遗址推出众多“新款”——圆口方体铜尊、丝织物残痕等,网友们的讨论再次把它推上“神坛”。
一直以来提到三星堆,都不乏各种诡怪猜测,有人说它是外星生物带来的地外文明,有人说它是受北纬30°影响下的“神迹”,还有人说它的出土器物印证了《山海经》所言非虚。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教授、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教学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郭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三星堆只是见证了长江大文明,这是考古学的高光时刻。
三星堆从来都是长江流域大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三星堆的出土器物,让人们纷纷猜测它是地外文明或外国文明。
比如铜像长得鼻高眼凸、嘴宽耳阔还打耳洞,与华夏文明认知中的人面貌相去甚远;比如古蜀国地处成都平原而大象栖居在云南,不该有象牙制品;比如焊接铆接套接等青铜制造工艺绝非当时中国该有的水平;另外三星堆未发现任何文字记录,让许多人觉得这是个凭空出现的文明。
有些网友觉得三星堆文明要么是外星人带来的,要么是从国外传来的,但郭立新教授认为,这些疑点其实都有科学的解释。
郭立新教授表示,大象生存在地广人稀、气候温暖的地方,成都平原符合条件,但古蜀国出现后,可能驱赶或捕杀了大象,因此三星堆有象牙并不奇怪。而对于没有文字记录的问题,他表示:“未发现不代表没有,文字如果记录在不易保存的材质上,几千年过去后自然无从留存。”
郭立新教授告诉记者:“三星堆所在的古国是通过宗教神权建立的国家,因此出土文物多为神庙礼器。而一旦涉及宗教与神权,必然跟信仰、跟宇宙观有某种关系,用礼器造型诠释人们的信仰或神话。话题最盛的纵目青铜面具实际上是人格化的神像,是崇拜偶像,突出的眼睛反映了这个信仰对于这种神像神奇神能的想像,因此文物的形制面貌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类似器物并非只存在于三星堆。”
“目前考古出土的虽然没有和三星堆完全相似的青铜神像,但有类似的玉器。”郭立新教授指出,两湖地区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距今约4300-4000年)虽然材质和大小不同,但眼睛鼻子的形状、耳垂上的洞、嘴角有獠牙或抽像成弯勾等细节都与三星堆很像。此外,三星堆文化与湖北武汉盘龙城商文明、江西吴城虎国文明也存在联系,因此可以确定三星堆绝非一个完全独立的文明,它与江汉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郭立新介绍,包括三星堆在内,盘龙城、大洋洲、炭河里等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器呈现出时代早,数量多,工艺水平高的特点,而且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迄今中国境内时代最早的冶炼证据,而且在该地区一直可以看出冶炼技术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过程,所以中国的青铜文明很可能就是起源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比较大的青铜制造中心如殷墟、周原等都相对较晚,所以,我们需要思考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源起中所扮演中的角色,正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相互融合,才有了中华文明。
郭立新教授表示:“长江文明是以稻作为基础的、最古老的中国原生文明,有着整套的信仰、礼仪系统和完整连贯的历史脉络。青铜技术是在6000多年前起源于此的原生技术,三星堆则是长江流域上古大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还包括长江中游从大溪一脉相承发展到盘龙城商文明,以及长江下游凌家滩玉器、良渚文明等”。
北纬30°神迹:玄想在考古参照体系中没有位置
三星堆引起关注后,“北纬30°是神奇之地”的猜测也纷纷冒了出来——许多人认为,这条线贯穿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两河流域许多神秘的历史遗迹,这一地带是个谜。
在国内较早提出“北纬30°”相关猜想的郭静云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和珠江学者、现任教于台湾中正大学,她正是郭立新教授的重要学术合作伙伴。2014年,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北纬32°:亚非古文明起源猜想》中提出,存在一个“神秘的30°”——北纬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区域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北纬24°-32°之间的地带,再向北均属偏僻地区,因此早期文化不甚发达。
郭立新教授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亦需要一定的外部压力和刺激。热带地区生物产出量高,单纯依靠采集、捕捞和狩猎就能活得好,少有发展更复杂技术的压力,所以相对来说,文明成长慢;而温带及温带以北地区,由于气候较冷,生存压力大,对于尚处幼年期的早期人类来说,需要跨越的鸿沟大,超出当时人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故也难以形成大文明。历史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发展,积少成多而出现质变的。北纬30度左右的亚热带,气候温暖适合人类生存,但环境的小波动也会对人类生存带来一定的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是那种在当时的条件下稍微努力一点就可以克服的范围内,所以能够不断地积小步为大步,最终导致质变,在这一带的某些地区出现了原生性文明。在中国,这个地带正好是长江流域,恰好也是稻作的发祥地和扩展区。在中国,这个地带最早向文明化迈进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稍后长江下游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再晚一些,又扩散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从一开始出现就起点很高,已经建有城市,说明它是受长江中游影响的;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三星堆——金沙文明。三星堆就在北纬30度附近。当然,在三星堆时代,文明化的浪潮早已扩展到更北方的地区。
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有两件令人难以忽视——青铜神树和青铜神坛。许多网友认为正是《山海经》中的“扶桑树”和“昆仑台”。对此,郭静云教授在她的《天神与天地之道》一书有系统的解释:三星堆出土神树底座上有一条神龙,树上有九只鸟,“在这扶桑树枝上有九只小鸟休息,好像第十只飞走了正翱翔而使天空明亮,剩下的九只将轮流代替它。这里的十鸟象征十日, 树上九鸟代表九日;另一只为当值之日,飞翔于天空,而不见于树……神树下有一条龙开口,把龙的形象也合为一体。笔者假设,这种构图意味着第十鸟晚上回来时,先进入龙口,黑夜死亡在龙的身体里,直到了旦霞另一只起飞时,神龙吐它再生而坐在扶桑树枝上。这种构图形象而完整地表达了甲骨文所记载的丧礼中神与日的关系。”
对于网友们的想像,郭立新教授表示:“考古学研究就像做侦探,象破案,线索和证据越多越好,出土的一手发掘资料、当时的历史地理条件、相关文献记载……,《山海经》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在历史复原中的效力比较低,只有当从直接的、一手的证据中看出明确的框架后,或许才能参照《山海经》所记录的部分神话碎片来对着看一看,看它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他认为,《山海经》的成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阶段,古时交通不便,许多记载部分靠听说、部分靠想象,所以并非可靠根据。而许多人认定出土文物印证了《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论证方法过于简单,很容易陷入单向度,简单地对号入座并非解决历史悬案的良方,需要从整体上来思考,需要通看。
盛世收藏: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考古
三星堆此次发掘工作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一时间出现了全民关注考古的情况,郭教授认为这是考古学的高光时刻,“三星堆的发掘赶上了好时代”。记者了解到,近些年高校的考古学专业也正从“大冷门”逐渐回暖。
郭立新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这几年的招生情况越来越好,从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这些年不但有很多人第一志愿选择考古,还有人特意转专业到考古学。
郭立新教授认为,高校考古学专业逐渐兴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人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更多的人不再将金钱作为价值尺度,转而关注兴趣与自我实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另外,有句俗语叫‘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虽然表达的意思不太相同,但人们对考古的关注,也说明我国正处于太平盛世;其二,一直以来,国家对考古都十分重视,考古发掘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经费更有保证,很多地方不用再求着开发商给钱做发掘了,这些也是促进考古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郭教授曾经参加国内多地的考古现场发掘,他介绍,考古工作是一项科学事业,绝对不是“盗墓笔记”,更不是“鬼吹灯”,他在考古发掘中也从来没有碰到什么灵验现象。但考古需要长期野外作业,为了踏查古迹,经常要出入荒山野岭,走没人走过的路;很多时候,一个探方挖下去,不同时代的地层和遗迹相互叠压和打破,层相交叠,并不那么容易分辨,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体力更需要脑力的活,也是个辛苦活:“考古学就是做历史的侦探,要穿越不同时空,打捞失落的文明,让考古工作者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好奇心。”
说明:本文原载于“南方 ”客户端(南方日报新媒体平台),2021年3月27日 文 ,记者 项仙君,实习生 易蜀蓥
- 0000
- 0001
- 0001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