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元上都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6:400阅
▲ 元上都遗址鸟瞰
▲ 元上都遗址平面图
元代都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位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蒙古地名叫“兆奈曼苏默”,意为一百零八座庙。上都开始兴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为帝后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废弃。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进行过调查挖掘。1956和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学先后进行过调查。
▲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
▲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角柱
全城由宫城、内城、外城和关厢等部分组成,城墙用黄土版筑,宫城和内城的城墙,还分别用砖、石包砌。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平面为长方形,长620米,宽570米,四角建角楼,东、南、西三墙正中设城门。在城墙外24米处围有一层石砌的夹城。由于上都是帝后避暑之处,因此布局不求规整对称,颇具离宫色彩。在城内中轴线上,通向3个城门的大道交叉处,有一方形建筑台基,北墙正中有一凹形大建筑台基,其他的殿堂亭榭则多是随意布局。还利用地湿多水的条件,在宫内挖掘了许多池沼。
▲ 元上都城内的一座楼宇遗址
▲ 元上都遗址内的一处手工作坊遗址
内城位于外城东南角,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400米,南北各 1门,东西各2门。街道布置整齐对称,多官署建筑,西北角有乾元寺遗址,东北角有华严寺遗址。外城包围着内城的西、北两面,每边长2200米。南、西两墙各设1门,北墙设2门。城内北部的土岗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西部为建筑布局整齐的官署和作坊区。外城东、南、西三面的关厢地带,是庶民居住区和集市贸易场所,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城北约1公里的山坡下,还有许多类似兵营建筑的遗迹。上都遗址内出土的遗物有各种建筑材料,如黄、绿、蓝等釉色的琉璃瓦,以及石螭首和浮雕花卉的汉白玉石刻等。在皇城内还发现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瓷片和少数青花瓷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 0002
- 0001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