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严耕望: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67691

严耕望: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11:520

看你搜购的图书,水准高低似乎很参差,范围很广泛,内容也很庞杂,还有些本草书,是否对于中医药物学也有兴趣?

我搜购图书的唯一原则是实用,并无一定的水准,只要对于我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量力购存,以备参考。好的书固然要参考,很坏的书也往往有一得之长,有可利用处,所以我的书架上也有品质很低劣的书。不过我要在此提醒青年学人们一句话,自己学术基础尚未巩固时,千万不要乱看,一定要选择标准高的好书看,千万不能常常看品质低劣的书。因为自己辨别的能力尚不够,很容易受到劣书的影响,走不上正轨,或者只是铺陈材料,毫无创获;或者更是走到歪路上去,虚浮浅薄,随意胡扯。铺陈材料,虽不能深入做出有高度价值的成果,但还可以做些编辑工作,仍是有用;若走上浮薄胡扯的歪路上去,更是害己害人,而且也绝难回头走到正路上来。此犹如教拳术的师傅,教一个丝毫不识拳路的人容易,教一个对于拳术有一点知解但走错了路的人,要他矫正过来,那就很难。所以初学的人,不要乱看,以免误入邪路。当然等到你的根基已很稳固,遇到劣书,倒也不妨翻着看看,也可能有一点用处。

因为我的购书原则是实用,所以我的藏书并无一定的水准,更无一定的系统。有的书有几册,我只购其中一册;很多杂志也是如此,往往只购某卷的某期,因为该期有一篇文章的某一节对于我有用。再者,既然只讲实用,所以多半不论版本。善本书固然价钱太贵买不起,而且就一般应用言,有些善本书反而不如普通版本的书。例如正史,我只用艺文印书馆出的《二十五史》,后来有了标点本,就改用标点本;至于百衲本,我只购有两部《唐书》,但也只偶尔查查,不常利用。

至于搜求范围,那可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因为我留意国史的各方面,只就我的专业“历史人文地理”而言,也涉及中国史上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各方面,所以无所不看,也尽量购存,当然也稍偏重到与地理分布有关的材料。我自少年时代一直到现在,都有经常逛书店的习惯,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好的新书可看,仍然经常去看看,这不但是我消遣的习惯,而且认为一个学术工作者也有这样做的必要,因为这是与学术世界随时保持接触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是购存图书的一个有效方法,一本有用的书,若不及时买来,迟几天可能就再也买不到了!

再说本草方面的书籍,我诚然也搜购了好多部,但我不懂中医,也非对于中国古代药物学有兴趣。我之搜集本草书籍,完全只是把它当史料看。中国本草学已有长久历史。原书今存残本的,有唐初苏敬的《新修本草》为最早,原书完好而且内容丰富的,较早的有《大观本草》,迟些的有《本草纲目》。更早期的书经清人辑录大体尚颇完备的有《神农本草》。这些书记录植物动物矿物的药材很丰富,各种药物条目下,除了说明其药性、功能之外,兼及其产地,并或说明其制法。那些说明文字就往往可以利用来作为一般史事研究的资料,而且往往非常宝贵。我在《治史经验谈》中第一篇第四节就已举出《新修本草》中讲“蒲陶”的一条例子。这本残存的小书,保存字数已不多,但保存可用的史料却不少。兹再举两例。如卷一五麝香条,“今出随郡(今湖北随县)、义阳(今河南信阳)、晋熙(治怀宁,今安徽潜山)诸蛮中者亚之”。这是讲东晋南朝以来南方少数民族北徙分据州郡的好史料。又如卷五土阴薛子条,“谨按此即□乳是也,出渭州鄣县三交驿(今甘肃鄣县西七十里)西”。按《武经总要前集》一八下《边防西番地理》云,岷州(今甘肃岷县)“东至故渭州(今甘肃陇西)三百里,开元中置八驿”。是岷渭间置驿道,此盖八驿之一也,但驿名可考者亦惟此一条!辑本《神农本草》中也可发现不少史料。例如我看唐代诗文笔记之类的书籍,觉得剑南蜀中的人采药与栽培药材的风气很盛,杜翁客寓成都,也入境从俗置药栏。蜀人采药栽培药材,不仅自奉,尤似视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业,所以有药市的兴起。后读《神农本草》辑本,注意南北朝时代药材产地的分布,出产最多的地方果然是蜀中。此外本草书也常记载某种药物的制法。例如盐是重要的民生必需品,而史书讲制盐方法不详,较早的制盐技术史料似乎也当引用本草。所以本草可以视为是研究经济史的必备材料书,当然更是科技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其他科技方面的书,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以及各种辑本《月令》之类的书及近人研究这些书的成绩,我也搜集不少,同样也只是当作一般史料用,并非要研究科技史。例如《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就有不少很好的难得的经济史料,也关涉当时的经济地理;但一般搞经济史的人似乎都不太注意。再如《大藏经》史传部,内容有很多关涉世俗的史料,陈援庵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已谈到过,但他只举出一些关涉政治史的例证,这是因为前一辈的史学家一般都偏重政治史之故。其实关涉社会经济方面的材料尤为丰富,并有关涉民族史、语言史、音乐史等方面的上好材料,而且有些是在一般史部书及其他书籍中绝对找不到的绝佳史料。但一般人也都不大留意到,以为只有研究佛教史的人才必要看这些书,那就大错特错!不过宋以下的和尚所写僧传之类的书,关涉世俗的史料就比较少了,这可能与写书者的识力有关。尤可能是南北朝至唐代前期的和尚,境界比较广阔,比较活泼,喜欢在社会上活动,多采多姿,所以为他们写的史传也就比较内容丰富。自唐中叶以后,诸宗衰微,禅宗独盛,和尚退处山林,生活净化,与社会关涉较少,所以他们的平生事迹就比较单纯,为他们写的传记也就显得枯燥无味了!

以上所谈几点,都关乎史料书籍,将来如果有暇,我想写一部《中古史料谈》,就中国中古时代各方面书籍的史料价值作一次比较有系统的介绍,这里不再多说了。

1984年2月起草,3月18日完稿

来源:《治史三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