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真迹陪葬了王羲之小舅子,而非唐太宗?存世与消失之谜
《兰亭序》陪葬与消失之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中,我谈了日本正在展出一批日藏《兰亭序》摹本珍迹及相关稀见书画的事。
这事让中国网友特别窝火,东西哪来的,花了多少钱从中国买的?
不少网友看了文章后说是从中国盗抢的。网友的情绪可以理解,自家的宝贝在别人家里,还拿出来炫耀,正常人都难以接受的。
这话题按下不表,再来聊《兰亭序》的谜团 ——陪葬之谜
《兰亭序》陪葬之谜,牵涉到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中国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开明的皇帝之一。不只武功好,文治也出色,他当了皇帝,天下太平后,便对名家墨宝起了兴趣,差人遍寻王羲之、钟繇等大家的书法作品。据说,李世民出重金悬赏索求《兰亭序》,最后连《兰亭序》的影子都没看到。
哪去了?
经过打听,王羲之将自己最得意之作《兰亭序》等墨宝,当传家宝了,已传至七世孙王法极的手里。
王法极无意功名利禄,看出红尘,早年便出家当了和尚,离开会稽(今浙江绍兴)老家,云游到吴兴的永欣寺。在这里一呆就是30年,人称“永禅师”。
智永事佛之余,一心习书。每天鸡鸣即起,磨上一大盘墨汗,埋头临摹先祖王羲之的字帖,从不间断。光写坏的笔头就有十大簏(筐),智永在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这些坏笔埋掉,堆土成坟,俗称土馒头,典故“退笔成冢”,即源于此。
智永在当时就很有出名,求他写字题匾者络绎不绝,把寺内木门槛都踏破了,只好请木匠重做一个高门槛,用铁皮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一说的由来。
书法老师常借智永习书故事,告诫弟子习书要下狠功夫: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据清人冯武汇编《书法正传》,智永在永欣寺几十年里,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得到真谛。清人何绍基认为,智永的《千字文》, “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其传世墨迹有《真草千字文》(最好真迹本也在日本),至今都是习书的经典范本。
刻苦摹习,智永终成一代书法大家。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评智草书隶,称“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其作品多被古代皇家收藏。据《宣和书谱》,北宋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
说到这里,想起郭若沫怀疑《兰亭序》真正作者不是王羲之,而是智永一说,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智永完全有这个能力。
再说回唐太宗。
听说《兰亭序》在智永手里,李世民便差人前去“借阅”。但其时智已圆寂,智永生前所藏,包括自己的作品,都传了弟子辨才。
辨才搞懂了来人的意思,这可是师傅留下的墨宝,怎么能让人拿走?皇帝借阅,有借无还,辨才打起了马虎眼,坚决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
李世民知道辨才是装糊涂,但也不便明抢。这时,身边的尚书房玄龄看透了他的心思,出了个一个馊主意——偷。还推荐了一名“小偷”——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鬼点子多,他不是硬偷,而是智取。
他从李世民那里带着几本王羲之杂帖真迹,扮成穷书生来到永欣寺,有意与辨才套近乎。萧翼悄悄告诉辨才,他有几件祖传王羲之的墨宝,但不知真假,想请辨才鉴定真伪。
辨才不知是诈,看到作品后告诉萧翼,他的祖传之物确系书圣真迹,但非极品,还得意地说他藏有《兰亭序》。
萧翼见辨才上钩了,谎称不相信,说《兰亭序》真迹早已失落。
辨才为了证明自己未打妄语,便和盘道出他得到《兰亭序》的经过,还把藏在房梁上的《兰亭序》取出,展开给萧翼品鉴。
萧翼心中窃喜,但故作镇静,不动声色,称这《兰亭序》非真迹,是赝品,以迷惑辨才。
这么一来二往,萧翼把《兰亭序》秘藏于房梁上的地点摸准了。一天,乘辨才下山,不在寺内,把《兰亭序》偷走了,献给李世民。
据说辨才回来后,发现《兰亭序》被盗,气出了病,不久归西。
此即江湖上所传,“唐太宗计赚得兰亭”故事。
《兰亭序》既然被李世民得到,进宫了,这下很安全了。谁曾想,李世民临死前,指定要将包括《兰亭序》在内的一批钟王书法精品陪葬。
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生前一将《兰亭序》放在榻边,随时取看,有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 “生则同榻,死则同穴”。
南宋诗人陆游所谓, “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说的就是这件事。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到底陪葬进多少好东西,这是皇家秘密,外人不得而知。
《兰亭序》陪葬昭陵,这事到底真的假的?真相扑朔迷离!
有人说肯定陪葬,有人说没有陪葬,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
但《兰亭序》成为陪葬品的说法,早就存在,不过不是陪葬昭陵,让郗昙带进了墓里。
这是怎么回事情呢?里面故事更多。
魏晋习书成风,郗昙出自书法世家,字写得也很漂亮,是当时与王羲之一样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郗鉴亦工书法,其兄郗愔的书法造诣更深,善章草,代表作有《至庆帖》。后世其至有评论,认为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不如郗愔写得好。
郗王两家还是姻亲,关系亲密。
郗昙的父亲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王羲之是郗昙的姐夫。因为这层关系,郗昙的手里的不少王羲之的手迹,如王羲之正书《乐毅论》就为郗昙所藏。
郗昙死后,把生前所藏墨宝随葬进墓了,据说其中就有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事就蹊跷了。
郗昙与王羲之是同一年去世的,都在晋穆帝司马聃当皇帝的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按理说,郗昙陪葬《兰亭序》在王羲之的墓里才对,怎么会在郗昙的墓里?
诡异的是,200年后发生的一起盗墓事件,让这事浮出了水面。
据《南史·始兴王传》,当时北征军人盗掘了位于今江苏镇江丹徒境内的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
“始兴王”是陈伯茂,为南朝陈第二位皇帝、文帝陈蒨的次子。陈伯茂聪明好学,尤喜习书。
盗墓事发后,盗出的陪葬品全让没收了,收藏于皇家秘府。陈蒨看到儿子酷爱笔墨字画,就将这些盗出的墨宝,赐给了陈伯茂。
陈伯茂如获至宝,悉心描摹,竟然学得很像,深得精要。
《陈书·始兴王伯茂传》有这样的记载: “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爱重之。是时征北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从“甚得右军之法”一语,可知《兰亭序》陪葬郗昙墓中是可能的。
陈伯茂大概是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的。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让其叔叔陈顼在路上给杀掉了,时年仅18岁。
《兰亭序》从世人面前消失,直至再为李世民所得。
但是两次“陪葬”说法,让《兰亭序》又添了谜团,生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说《兰亭序》还在世上。
一说《兰亭序》彻底消失了。
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这又与中国盗墓史的大贼温韬有关。
李世民死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生前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主峰上,开凿石室,此即昭陵。李世民葬礼十分隆重,昭地宫石门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
谁能想到,约300年后,节度使温韬把昭陵给盗了,不只盗了昭陵,除武则天乾陵之外,全都得手了。
这事在《新五代史·温韬传》有记载,发生在后梁王开平二年(公元908年):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主编的,著史严谨。从欧阳修的笔下看,《兰亭序》肯定被温韬出来了,不然不会有 “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一句。
温韬是个武夫,对这些价值连城的字画并不十分感兴趣,他死后这批东西全落到了郑玄素之手。
郑玄素是谁?温韬的外甥。
郑玄素非等闲之辈,古人笔记称其“尚古文尚书”,是有名的藏书家,家有古书千卷。这些书哪来的?在当时,如果不是豪室名臣,家里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书的,我怀疑都是从其舅舅那弄来的。
温韬从昭陵盗出的《兰亭序》,就应该在郑玄素的手里——因此有《兰亭序》还在世上的说法。
但奇怪的是,在《兰亭序》的流传史上,却没有郑玄素的事。难道温韬从昭陵盗出的《兰亭序》等钟王墨宝,不在他的手里?
这又生出《兰亭序》彻底消失了的说法。
原来,温韬的手下都弄枪舞棒的大老粗,传他们在盗开昭陵后,面对王羲之、钟繇诸人墨宝,竟然毫不动心,倒是看上了书画精美的外包装,撕下华丽绸缎,而将字画当废纸扔在边上。
《兰亭序》可能是这样被毁了。
这一被毁说法很残酷,但人们仍希望不是真实的发现,于是又有了下面的说法。
有“兰迷”推测,《兰亭序》真迹很可能在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内。
这又岔出“武则天调包”说法。
李世民死后,其葬事由嗣位的新皇帝、高宗李治操办,是否能全部遵照李世民生前的意思办,把包括《兰亭序》等钟王真迹陪葬进去,这个就很难说了。
李治和武则天也都是书法家,同样喜欢《兰亭序》,不想《兰亭序》从此消失,于是用摹本调包,而把真迹留下来——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那么,为什么现在世上看不到《兰亭序》真迹?推测又让武则天带进墓里了。
乾陵至今盗墓贼未能得手,如果武则天真的将《兰亭序》带进乾陵里,倒真还有希望见到《兰亭序》真迹。
郭沫若生前一直想打开乾陵,心里是否有“再见兰亭”的想法呢!
但这个猜测也只是一种愿望,李世民死时武则天是他的才人,还不是李治的人呢,她有机会调包么?如果说陪葬在乾陵倒是有可能,调包可能不大。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