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发现一墓,内有10余具人骨,韩国人上心日本人关注
渤海国王陵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的道光年间,其祖宗的发迹地——东北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
一石工将一座墓上的封石,偷偷凿出六七十公分大小的洞,乘夜溜进去,将墓中陪葬的金银财宝等值钱东西全部盗走了。
事发地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其事见于地方志书,民国《宁安县志》、《渤海国志长编》均有记载:“于道光年间被石工偷凿一孔,约二尺许,殉葬贵金品尽为盗去。”
后来考古发现,此墓室顶上石板确有凿出的盗洞,证明地方志记载不虚。
这座被石工盗凿开的墓,当地人称“三陵坟”,亦写作“三灵坟”,当地村子因此叫“三灵屯”。
现代考古确认,这是已从历史上消失一千多年的古渤海国王陵。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渤海国王陵。
渤海国,是公元七世纪末在中国东北出现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在长达230年,接受李姓唐朝册封,成为蕃国。
但后被契丹人灭国,自此国史成谜!
渤海国以靺鞨族为主体,高句丽人也占有一定比例。
靺鞨的远祖,一说是生活在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附近的通古斯人。
通古斯,意思是“蓄猪之民”,又称“东方的人”,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史籍中,有不同的叫法。
周朝时称“肃慎”,战国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渤海”,宋、元、明时称“女真”,清朝“满人”即是通古斯人后裔,满人喜欢吃猪肉就是通古斯人的风俗和传统。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通古斯人中的一部分来到了中国东北地区,生活在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
通古斯人非常厉害,其后裔曾数度建立政权,甚至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有过重大而又直接的影响。
渤海国建立于唐朝早期,其时高句丽国灭亡不久。
武则天当权的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山子山城称“震国王”,建立政权。 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朝廷诏令升之为“渤海国”。
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密切。《册府元龟》记载,唐宪宗李纯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元月,“渤海使高礼进等三十七人朝贡,献金银佛像各一。”
其政权架构、经济制度,到都城设计,都学唐朝一套,全盛时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成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都城最早在旧国(东牟山),后迁到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再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
道光年间被石工盗开的墓,就是上京龙泉府时期王陵。
在道光年间被盗后,1930年代东北日占期间,又被日本人盗掘,名曰“考古”。
当时主持“清理发掘”的,是日本的考古专家原田淑人。
但日本人的清理并不彻底和全面,连墓道都没有发掘,他们冲着古物去的,将墓室翻个底朝天,非常彻底,连人骨都弄走了。现在日本藏有丰富的渤海国文物,就是这么“考古”来的。
到1980年代,三陵坟方得到系统的调查和正规考古。
1988年、1989年当地文物部门两次对三陵坟及附近遗存进行清理、探查,发现了神道遗迹,并寻找到了与上京龙泉府联系的路径。
结合历次出土的础石、琉璃瓦、青砖、布纹瓦、三彩香炉、石狮等大批渤海国时期文物,专家确认三陵坟是渤海国贵族王陵无疑。
探测发现,这里是一个陵园,由石墙砌成,园门南开,分南北两区。
墓葬区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通过物理探测,迄今已发现了5座墓。
道光年间被盗的三陵坟位于北区中部,编为“三陵1号墓”。
在1号墓偏东北约30米处,发现一座墓葬,编为“三陵2号墓”,另外还有3号墓、4号墓、5号墓。
1991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2号墓进行考古发掘。
2号墓是大型石室壁画墓,整座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向朝南。
地面上不见建筑遗迹,是一片耕地,略有凸起,最初墓上应有封土和建筑。《魏书·勿吉传》记载,他们葬俗是“冢上作屋,不令雨湿”。
揭去耕土层,发现下面是夯土,夯土层下就是墓室。
墓室上部用一层白灰封护,墓室长约3.9米、宽约3.3米、高约2.45米。
开启墓门那天,是1991年9月25日。
墓门是用石块码砌起来的。移开石块后,考古队员、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赵评春第一个钻了进去。
后来赵评春撰文记述了当时所见:由于当时正是牡丹江涨水季节,地下水位偏高,墓室内积水深至膝下,水中可以看到十余具人骨,室内璧画色泽艳丽……
2号墓从来没有被盗过,这让考古队喜出望外。
这是一座合葬墓,骼骨既有成年人的,也有儿童的。
墓室也是石块砌就,雕凿整齐;墓顶则用大块的石板封盖。
甬道开在墓室南壁中部,长约2.7米、宽约1.4米、高约1.7米。
墓室和甬道壁上、顶部、底部都抹有较厚的白灰层,然后在白灰层上作画,绘有精美的壁画和图案。
壁画内容主要是花卉和人物,墓室上部抹角叠涩藻井部分壁画全部为花卉,四壁及甬道两侧则是人物。
可惜的是,由于墓室长年遭水浸泡,壁画多已剥落,但大致姿态和服饰仍依稀可辨。
四壁所画人物多为女性,面部丰腴,颇具唐风;甬道南端东西两壁所画人物为武士形象,造型生动、传神。
但让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2号墓从没被盗墓者光顾过,墓室内却没有发现一件随葬品——渤海国贵族施行薄葬?
联想到道光年间石工盗墓的记载,为什么1号墓能盗出金银财宝?这成了一个谜团。
在清理墓室后,1992年秋考古队清理斜坡墓道时,倒从填土中发现了一批物件,挖出了陶兽头、铁镞、蚌壳、兽足、陶盆、文字瓦等。这又是怎么回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道南端以薄沙层垫出象征阴阳两界、天圆地方的造型,这是中原没有发现过的,应该是渤海国的葬俗。
可以说2号墓是一座“空墓”,但是,虽然墓室没有出土随葬品,2号墓仍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凭什么?凭的是壁画,凭的是人骨,凭的是墓本身的丰富历史!
专家给出的理由是:“渤海王陵区内大型石室壁画墓的发掘,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葬俗、埋葬制度、人种、建筑、艺术、服饰、礼制等多方面的宝贵实物资料,尤其大批完整的骨骼标本的出土,对它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确定它们的种属。这对于解决文献中对渤海统治阶级种属记载含混的问题,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价值。”
“异乎寻常”,说明了三陵2号墓的考古价值。
中国对渤海国王陵及2号墓的发掘,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两国听说后,都很在意和上心,甚至连日本人也关注。
为什么?
这里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简单地说,半岛人把这陵墓当成了他们的“祖坟”。早在1963年,朝方曾与中方成立了联合考古队,对三陵坟进行调查和测绘,并作简单清理。
至于日本人的关注,一因为他们清理过这里的墓;二历史上渤海国与日本也有关系,曾多次遣使日本,也是研究上的需要。
历史上,渤海国与今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相隔一条大同江。
在朝鲜和韩国这些半岛人看来,渤海人与半岛人是同一种属,其开国者大祚荣是朝鲜人,渤海国与新罗原本是同一个国家,只是暂时分裂而已,相当于“南北朝”的关系。
朝鲜史学界认为,朝鲜古史是这样的脉络:古朝鲜→夫余→高句丽→渤海→高丽→李氏朝鲜。
所以半岛学者称渤海国的历史应归属半岛历史,韩国人直接将渤海国历史列入《韩国史》。
中国学者当然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渤海国与新罗并没有关系,大祚荣也不是高丽人(朝鲜人),渤海国是靺鞨人建立的新国家。
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和说法,中国与半岛史学界各持理由,使得渤海国历史的归属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之焦点。
渤海国王陵2号墓出土了十几具完整的人类骸骨,便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条件,从而可解决渤海人的种属问题,为渤海国历史归属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为什么三陵2号墓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时会有这样的说法——“这对于解决文献中对渤海统治阶级种属记载含混的问题,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价值”,其背景就在这里!
所以,虽然三陵2号墓是“空的”,但专家认为非常有考古和研究价值,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应该!”
现在,三陵坟渤海国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