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怀疑中国天文成就的原创性,中国墓内出土一物,证明是最早的
石刻天象图,吴越国墓考古的重大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携带“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现在火星车正行走在火星表面。
这一成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航天实力和在天体研究上的领先水平。
人类自古就对宇宙充满好奇,中国人尤其如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上来看,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已拥有和掌握了超高的天文学知识。
但是,有些西方学者一直对中国人在天体探索和发现上的原创性有所怀疑。比如,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天文学理论,西方学者便认为并非中国人原创。
所谓“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是古人在观测天体、划分星区时设定的,东南西北各有7宿,加起来刚好是28颗星宿。分别是——
东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为什么称“宿”或“舍”?通俗来说,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球与太阳一样,也是在天上行走的大神,近28天会逛上一圈。大神也要休息啊,于是古人想象赤道附近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供大神晚上睡觉的“宿舍”。这宿舍,就是星座,共有28个……于是有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实是人类为了进一步对太阳、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及土星的运行位置作系统的观测,在绕天一周的范围内选取的二十八个观测点。
“二十八宿”是古人通过天象以定时令,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乃人类在天体探索上的重要成果。说明上古时人们已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就如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一样,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
但是,这个“二十八宿”到底是什么人创立的?何时创立的?自十八世纪起,国际学术界争议颇大。在1940年代及之后,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还曾就此进行过一番大讨论。
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中国说,二印度说,三巴比伦说,四古埃及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二十八宿”。
有英国学者比较后认为,中国与巴比伦二十八宿中相同的星宿有13宿,而印度与巴比伦相同的星宿数量更多,结论是——三者同出一源。
否认二十八宿是中国人创造的学者认为, 中国的“二十八宿”是外来文化。
一说源于印度。印度古籍《摩登伽经》中记载了“二十八宿”,印度人称宿为“纳沙特拉”(nakshatra),即月站,与“宿舍”的概念一样。
更多的说法是,中国的二十八宿源于阿拉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原创者是古巴比伦人。巴比伦人还认为,黄道是太阳和行星的“跑道”,其上分布着 12 个星座,是太阳神的“行宫”,形成了后来的“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理论后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随后被“华化”为中国版黄道十二宫,这从在1972年开始发掘的宣化下八里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彩绘星象图上,已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中埃的二十八宿均始于“角”宿。
有的中国学者也认为中国二十八宿是外来文化的观点,当然,更多的主流的中国天文学家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找出了很多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人的创造和天体研究成果。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竟然是来自五代时南方吴越小国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最准确的二十八宿石刻星象图!
在中国古代,高级贵族死后有在墓室绘制天文星象图的风俗。
中国古人迷信,认为宇宙有阳间和阴间两个空间体系,阳间为现实的人世间,而阴间就是人死后的灵魂去处。阴间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于是在墓室顶上绘星象图,代表“天空”和“宇宙”,形成一个宇宙苍穹,想象这就是阴间。
有的还有意将星宿的位置和次序画反,颠倒成与阳间相对的阴间——墓室的星象图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说是为了“引魂升仙”。
中国的帝王自称天子,死后都要到达天庭,回到天父那里的,终归于北极。墓室置星象图,就是为了引导他们灵魂快速升天。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嬴政的墓室内便有一幅星象图,即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
吴越国贵族墓室出现石刻星象图,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和风俗背景。
从已发现的墓室星象图来看,传统的摹绘手法有二,一是“横图”,用直角坐标投影,把星宿画在一个横图上。一是盖图,也就是圆图,以北极为中心把星宿投影在一个圆形平面内,苍穹,更为逼真,合于正宗的“盖天说”。
吴越国的星象图,属于盖图。
墓室中的星象图一般都是彩绘的,所绘制的星宿、银河的是写意的,象征性的,位置也不一定准确,图的就是那么个意意。但吴越国墓中出现的星象图不同,完全是写实的,是实际的星空,非常准确,而且采用石刻,嵌置于放有棺材的墓室顶上,躺视上方,宛若天空,意境深远。
在吴越国王家贵族墓中,目前已发现五幅星象图,分别是开国国王钱镠父亲钱宽墓、钱镠母亲水邱氏墓、钱镠之子钱元瓘墓、钱元瓘王后马氏墓(康陵)、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
钱元瓘是吴越国第二代国王,谥号“文穆王”,与其后妃墓中的星象图最为珍贵和罕见,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石刻星象图,钱宽墓中的星象图则是传统的绘画。
第一幅石刻星象图,是1958年从吴汉月墓中发现的,当时并未引起考古界太多的注意。到1965年夏天,时浙江省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杭州玉皇山下钱元瓘墓中,再次发现一块石星象图后,天文专家就此进行研究,发现这幅星象图非常不简单,遂引起轰动。
在这块星象图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一块石刻星象图,是刻于南宋淳祐丁未年(公元1247年)的苏州天文图,而吴越国石刻星象图比之要早300余年。
不只年代早,星象图的尺寸比苏州石刻星图直径要大一倍,总面积则大了4倍。
与国内已发现的墓室星象图比较,吴越古墓这两幅石刻星图所刻星宿位置和次序准确无误。
吴越国的石刻天文图嵌在墓后室(棺室)顶上,用阴线刻出紫微垣和二十八宿,星图四周,没有刻任何装饰性花纹,构图简洁、朴素。
吴汉月墓墓中的星象图,中心有直径42.6厘米小圆,外缘次第刻有3个同心圆,最大圆直径为180厘米。
钱元瓘墓中星象图占据整个后室顶板,是一块长4.71米、宽2.66米、厚0.31米的红色石板。但发现时已裂为数块,导致少数星座有残缺,但基本面貌尚属完整。
这幅星象图非常讲究,原图的星象、连线及圆周用贴金装饰,出土时星图上还粘有贴金残片。
这幅星象图非常讲究,原图的星象、连线及圆周用贴金装饰,出土时星图上还粘有贴金残片。
全图以北极为中心,以北极附近常年可以看见的界限为小圆,内刻紫微垣,所见者有北极、华盖、帝、后、太子、庶子、北斗七星等。小圆外缘次第刻有3个同心圆,中圆直径119.5厘米,表示赤道,附近周布二十八宿。
中国人绘制星图的历史很早,秦朝时便存在,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也曾绘制过星图,可惜没有留传下来,今已不可见。在此之前,中国考古界曾从古墓中发现不少星图,但都是象征性的,准确性不高,不具有真实星象图的天文学研究价值,
而吴越国的石刻星象图则非常准确,现代天文学家可以据此图推算出观测点和观测时间。
经考证,这幅星图观测点的地理纬度约在北纬37度。而出土地杭州位于北纬30度,说明这幅星象不是在今杭州一带所观测到的。
进一步推算,这幅星图观测年代大约在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中国曾多次进行过天体和恒星观测。
令人惊喜的是,1996年12月,从钱元瓘王后马氏的康陵中,又出土了一幅石刻天象图。
在刻绘上,与钱元瓘墓出土的星象图差不多,整个星象图共绘有218颗星。不同的是,在同心圆外缘有一道宽4厘米的白色条带穿过,象征银河。
对照记载传统星象的《步天歌》,康陵这幅星象图仅少了尾宿(附座)神宫星,但在井宿多刻1星,比以前吴越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天文星象图更加完整,准确性亦更高。
三块石刻星象图比较,康陵这块年代更早,也就是说,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石刻星象图,是中国古人所取得天文学成就、领先世界的铁证。
吴越国墓中出土的石刻天象图,与中国古籍记载和现代考古中发现的其他文物,构成了一个证据链,证明“二十八宿”是中国人的创造,是中国人的天体研究成果,世界最早,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能够证明中国人在天文学上原创性成就的主要发现,还有——
最早的天文专著:成书于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的《甘石星经》,记载了120颗恒星。1972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内容,即源于此书,比西方人认为世界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的发现还早两个世纪。
最早的星象图 :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龙虎蚌塑,是天文学史上的最早实例,是二十八星宿的最早源头,1987年考古发现。
最早的二十八宿星象图: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是迄今所见二十八宿完整体系的最早实证,1978年考古发现。
最早的实际星象图:河南孟津北魏元乂墓出土星象图,银河横贯南北,波纹呈淡蓝色,星辰总计300余颗。与以前星象图有很多不同,此图打破了二十八宿的限制,反映的是阴历正月或七月前后的实际星象,而不再是象征性的天空,1974 年考古发现。
最早绘有流星雨的星象图: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出土星象图,绘于主墓室穹窿顶上,约26平方米,群星灿烂。星图中有众多拖尾的亮星,被认为描绘的是流星雨景象,1979年考古发现。
最早的黄道十二宫图:新疆吐鲁番盗掘出土的占星图(残),现流落德国。图中存二十八宿中轸、角、亢、氐、房、心、尾一共7个星宿,还有黄道十二宫中双女、天秤、天蝎(残)3个宫。
- 0000
- 0000
- 0004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