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罗运兵:秦楚旧事——大一统进程中的云梦印记
罗运兵研究馆员主要介绍了自己在云梦郑家湖墓地所做考古工作,以及一些体会和思考。讲座内容分为四部分:一统风云、秦楚留痕、千古芸生、兴亡悠悠。
云梦,原为古郧国。东周时,是楚国的一个重镇(或有学者认为是别都)。公元前278年后属秦,为秦南郡安陆县治所在,并在附近设有禁苑,秦始皇曾两巡至此。
郑家湖墓地,位于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遗址的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墓地年代是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从时间上来讲,正好处于大一统前后;从空间上来讲,云梦又正好处于战略要冲,是秦人东进、南下的重镇。正因为如此,云梦郑家湖墓地留下了秦汉大一统的深刻印记。
要认识郑家湖墓地,须从秦灭楚的过程说起。具体而言,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白起拔郢。公元前279年,白起攻占了鄢。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向东到达竟陵。通过睡虎地秦简得知,当年也已占领安陆,安陆也成为秦人的军事重镇。同年,楚国从郢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当时楚王室及贵族的迁徙路线还不是很清楚,但云梦应当是当时要回避的重点。
第二阶段,王贲、李信、王翦灭楚。时间是从公元前226年至公元前223年。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学术研究也很多。
以上即为大的时代背景。
云梦考古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资源:文字、图像、器物。比如文字材料方面,睡虎地秦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睡虎地秦墓出有中国最早的家书;郑家湖墓地出有“中华第一长文觚”。文字、图像、器物,这三方面展示了一些大一统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别的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从器物和葬俗两方面可看出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
1、器物上的区别
秦、楚在器物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比如,高足、浅圜底的鼎是楚式鼎,而蒜头壶则是典型的秦人器物。另外,通过青铜器检测分析,也能发现秦楚的差异。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张吉老师的研究,楚式鼎的锡含量比较高一些,而秦式鼎的锡含量要低。所以,无论是从形制,还是从合金配比来看,秦楚文化有比较大的差异。
有学者曾做过江汉地区秦、楚墓的青铜器分期编年。在早些时候,还是典型的楚式鼎、敦、壶组合,但到了战国晚期晚段,秦式鼎、蒜头壶和鍪都成系列出现。所以从铜器形制、组合上很容易区分和把握。陶器也有类似的变化。
2、葬俗上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7点:
(1)墓圹:秦多洞室墓,而楚为竖穴土坑墓。
(2)棺椁:秦多棚木盒形棺,楚则为带门窗的弧腹棺。
(3)头向:秦多西向;楚大中型墓为东向,小型墓多南向。
(4)葬式:秦大型墓为直肢葬,小型墓为屈肢葬;楚国则都为直肢葬。
(5)填土:楚墓一般会有青膏泥和白膏泥,而秦墓则无此葬俗。
(6)头蹄葬:即将动物的头和蹄下葬,一般认为跟戎狄有关。此种葬俗在秦墓中有,但楚墓中无。
(7)棺椁外涂层:秦墓一般为白色;而楚墓为红色或者黑色,且以红色为主。
郑家湖墓地有3个墓区:A、B区墓葬,于2020年发掘196座,多南北向(73%),陶器组合为鬲、盂、豆、罐,或鼎、敦/盒、壶等,为典型的楚文化小型墓葬。不见铜礼器随葬,级别整体低于秦墓(C区)。A、B区墓葬应该是战国晚期以来,楚人及楚遗民的楚文化小型墓葬。C区墓葬,于2021年发掘116座,其中14座为饱水墓葬,为秦墓区。是公元前278年秦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士兵、留守官吏及其家属的秦文化中小型墓葬。本次介绍的,是2021年所发掘的C区墓葬。
从以下5个方面观察:
1、墓坑和填土。墓坑内上部为五花土,下部为致密的青膏泥。饱水墓的青膏泥层较厚。圹壁多经人工涂抹。——这是楚墓里延续很久的做法,秦人也采用了。此外,还发现8例有殉牲的墓葬。比如M276,在四角放四个牛蹄,正中间放一个牛头。这种头蹄葬俗,一般是西北游牧民俗,可能和西戎有关联。
2、葬具。
(1)椁盖板上,上层多为原木,上铺有树皮或者各类席子。这在楚墓里是没有见过的。
(2)棺椁。分为一椁一棺和单棺两大类:
A一椁一棺墓。这种又分为一椁一棺墓带头厢、一椁一棺墓带头厢和边厢、“假椁”一棺墓这三种。其中,一椁一棺墓带头厢者,头厢与棺椁之间,有门窗结构,有的门窗上有木板画(木板画也是本次郑家湖墓地的重大发现)。棺椁上有门窗结构是典型的楚文化因素,这已被秦人所接受。
B单棺墓。头端棺外放置随葬器物,一般为陶器,器物组合比较固定。有2例有头龛(而头龛多见于楚墓)。
(3)棺具。
一般为长方形盒状棺,涂有白色层,棺盖上有捆绑棺绳和草席或竹席、丝织品等多层覆盖物。
3、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为屈肢葬。值得注意的是,西向的占18%,而楚墓中没有如此高的比例。
4、随葬器物:摆放于头厢和边厢,摆在头厢的多分为上下两层。棺底多填满稻谷,头部放置梳妆漆奁。C区随葬品共计1000多件套,以漆木器为主。此次发现了一些此前未见的纹饰和造型。随葬的其他器物,显示了秦楚融合的特点。以M346为例,铜鼎、铜壶都是楚式的,但是陶器都是秦式的。这说明秦对于其他文化并不排斥。
5、年代分期。
整个C区的年代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战国末,第二期秦代,第三期西汉初。
总的来讲,郑家湖墓地C区尽管是秦人墓地,但却大量吸纳了楚文化因素。
以郑家湖墓地C区为例,通过一些个案分析,呈现出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在大一统背景下的家国故事。
从墓葬情况来看,郑家湖墓地C区墓葬可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共6座,设有边厢,有成套铜礼器,有殉牲;
第二等级,共9座,一棺一椁,随葬品15件左右;
第三等级,单棺,随葬品5件左右(陶器)。
第一二等级墓主多为中下层贵族或小吏,第三等级应为平民。
在本次郑家湖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了多学科研究检测。有代表性的是:
1、寄生虫检测。研究人员对11座墓葬开展研究,从8座墓葬中人骨骶骨部位提取到肝吸虫的虫卵,感染率达81.8%。这表明死者生前较多食用淡水鱼、螺。而这与骨骼氮同位素检测的结果是一致的。
2、同位素检测。包括锶同位素、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锶同位素比值,反映地质背景,江汉平原北部、西部的灰岩山区低;秦岭—大别山地高,其余居中。碳同位素,可以刻画食物来源,旱作作物(粟、黍)高,禾本(稻)及木本植物低。氧同位素,描述降水分馏,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平原地区高,山区低。以此理论为基础,研究团队选取12例人骨的第一、第二、第三臼齿以及肢骨或肋骨的系列取样,检测其幼儿、少年、青年及死亡前3~5年四个年龄段的多种同位素沉淀信息,基本复原了各自生命周期的饮食变迁及其所反映的迁徙路线。这方面的成果意义最为重大。利用多种同位素检测,重建了个体迁移行为和生活史,为揭示战国末期至汉初人群交融提供了科技支持。
通过多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郑家湖墓地的墓主人有更多的认识。试举以下几例:
“将军百战死”。第一等级,M257,墓向朝东,殉有牛头和猪头,葬具为一棺一椁,带头厢和边厢,有三层方木椁盖板。随葬品共计106件,其中铜器22件,漆木器66件,陶器7件,玉器7件。
从铜礼器看,M257应是整个云梦秦墓中级别最高的,楚式鼎和秦式鼎各有2套。这里的漆器,都是精品,比如虎头枕、双耳盒。墓主人45岁左右。墓里所出的三把剑,疤痕非常明显,表明墓主应是一名多年征战的武士或将军。考古类型学分析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均显示墓主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来,他至少为秦统一征战了近20年。该墓出有单字“谢”的印章,可知墓主名“谢”。
根据同位素检测,这位名“谢”的将军出生在西北地区,少年时期随父母来到云梦,后来成长为一名将军,并最终在这里去世。
“红颜薄命”。M346的墓主人为女性,年龄为25-30岁。可能是M257墓主的妻妾。通过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墓主人下颌骨有恶性肿瘤。这也是亚洲地区最早的下颌骨恶性肿瘤的病例。根据现代医学,这种病如果不进行治疗,3年左右就会死亡。可能她25岁左右就得了这种重病。真可谓红颜薄命!
另外,这座墓用牲很多。在头厢的竹笥,发现有很多动物骨骼残骸(下葬时是带肉的)。根据动物考古研究,有黄牛1、狗2、鸭9、鸡8、鱼1、猪49。其中猪的数量最多。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生前罹患疾病,饱受折磨,下葬大量肉食有可能是家人对她生前遭遇苦难的一种弥补。当然,丰富的用牲,也显示了墓主家族财力的雄厚。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墓的棺盖上有花椒香草。这是很重要的发现。是否是为了除掉恶味?或者墓主人生前对仪容、卫生也比较讲究?这些都有可能。
“长命贵妇”。第一等级,M277,墓向朝西,殉猪头。葬具为一椁一棺,带头厢边厢。随葬品132件,其中漆木器75件,铜器19件,陶器11件。随葬品中有一片木牍,内容为遣策,有200多字,字体为汉隶,记录了29类共68件器物。这对于研究名物制度很有帮助。墓主为女性,55岁左右,是整个C区墓地中年龄最长的女性。从下葬年代反推,她见证了秦一统、二世骤亡和汉兴起,可谓坐看兴亡。通过同位素分析,这位女性墓主很少迁徙,一直江汉平原活动,但不排除其是“秦”二代。其随葬品里有一件鼎有铭文,从铭文中的“六年”推测,当为魏安釐王六年(公元前271年)。可能是其父辈的一个战利品,之后转赠给了她。
“戎妇西来”。第一等级,M276,墓向朝北,殉有黄牛头蹄。墓保存很好,没有任何淤泥。棺上的荒帷保存非常完整。墓主为女性,35-40岁。随葬121件器物,其中漆木器86件。漆器保存非常精美。漆器,都有“咸亭”烙印,说明是在咸阳生产的。其中有一件“双口壶”器形很奇特。
值得注意的是,该墓的陶器都有“安陆市亭”的戳印。“安陆市亭”是一个管理机构。而此前在云梦出土的战国晚期、秦代、西汉初的陶器来看,“安陆市亭”字体很接近,说明该机构一直沿用。所以政权变动对于底层影响不大。
另外,这座墓出有铜器三套:楚式鼎1件,秦式鼎2件,蒜头壶3件。
根据同位素分析,墓主人出生于西北,跟西戎有密切关系,快到15岁时,来到江汉平原。丈夫可能是M275墓主。
“北来小吏”。第二等级,M234,墓向朝东,殉猪头。葬具为一椁一棺,头厢板门上有绘画。随葬陶器、漆木器等12件。墓主为男性,45-50岁。
这座墓是“饱水墓”。它是饱水墓中发现最早的,发现吊棺绳、草席,保存完好。随葬品基本都在头厢。
另外,在其头厢板门有绘画,通过红外影像,发现有仙鹤、树叶纹、扁壶图案。作为祭器的扁壶图案,以及象征着天穹的树叶纹,都是秦文化因素;但仙鹤形象又是来自楚文化的影响。
通过碳十四测年,该墓的年代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与器物类型学的研究成果也高度吻合。从同位素分析来看,墓主人是在北方成长(稻粟混作区出生,旱作区长大),成年后来到云梦。
“楚裔嫁作秦人妇”。第二等级,M225,墓向朝北,殉有猪头,葬具为一椁一棺,头厢板门上有绘画。随葬陶器、漆木器共15件。墓主为女性,35岁左右。
从同位素分析,她在灰岩山地出生,长大后进入江汉平原,很有可能是楚人后裔,后来嫁给秦人。因为从器物来看,几乎都是秦式,但又有典型的楚人器物(双耳圜底罐)。
“基层文吏”。第二等级,M274,墓向朝东,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陶器5件,漆木器8件,长文觚和石砚各1件。
墓内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记载东方谋士游说秦王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其体例文风与《战国策》一致,纵横色彩鲜明。故事发生在魏公子率五国之兵合纵抗秦取得重大胜利之后,这也表明墓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47年。当时正是秦统一六国鏖战之际,墓主撰写或抄写甚至仅仅是珍藏这份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厌战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与墓主的文人背景相关。因为秦国当时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在此时代背景下,文官上升的渠道狭窄。另外,这座墓跟大墓都在一列,可能地位还比较显赫。
从考古学角度看,秦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从社会层面来看,秦文化显得质朴,而楚文化更加奢靡。比如,秦墓中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具,而楚墓中的随葬品则否。如楚墓中代表性的镇墓兽、鸟架鼓、立鹤,造型新奇,艺术水准也很高,精巧奢华,但跟生活关联度不高。2、从文化层面来看,秦文化勇于革新,为我所用。从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早段,秦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到了战国中期晚段开始,整个秦文化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比如作为秦文化代表器物的“鍪”其实是来自于巴蜀文化,鼎也吸收了两周三晋文化。这表明秦文化善于吸纳,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事物。这种心态很重要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