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夏商周之“遗址”篇
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上海博物馆选择“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为首展,以此拉开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序幕,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成就。
让我们以时间为线,以考古遗址串起展品,再看“宅兹中国”特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各地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和年代序列的基本建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以人、社会、环境、资源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考古领域,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是社会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1959 年 4 月,徐旭生先生开始新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夏墟”探索之旅,考察了告成八方间遗址、登封石羊关遗址、禹县阎砦遗址、谷水河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重要遗址,写成《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文中徐先生探讨了阳城的地望与夏禹的关系,开辟出一条用考古学研究夏代历史的新路。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北部,发现三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在城址东侧还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阳城城址。
王城岗遗址面积较大,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对其进行过多次重要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考古学界探索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占地50万平方米,其中大城城墙和城壕,复原面积达34.8万平方米,是已知河南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中最大的一座。
通过对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动物遗骸的研究,证明当时已经驯养了猪、狗、黄牛、绵羊等动物,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开发型阶段。
出土的植物遗存,证明当时种植的农作物中,除了传统的粟类作物,还有一定数量的稻谷和大豆,表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居民已由种植粟类作物的单一种植制度逐步转向了包括稻谷和大豆在内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人类的食谱已趋多样。
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小城之西城内的灰坑中发现了一片青铜器残片,可能为鬹的腹部或袋状足。这片距今约3900年的铜片由锡铅青铜铸造而成,很可能是中原地区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使用复合范法铸造的锡青铜容器之一。
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持续进行了60余次发掘,发现大量遗迹、遗物,已出版报告两部,简报、简讯60余篇。
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距今3800—3500年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聚落布局以宫城为核心,围绕宫城的井字形道路把都邑分为九个区域,宫城的东西两侧是贵族聚居区,宫城南面为手工业作坊区,宫城的北面,则是祭祀遗存分布区。
二里头遗址拥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为代表的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诸多重要遗存,为研究中国城市和聚落布局、城市规划与建筑史、礼器及礼仪制度发展史、手工业和科技发展史、社会生活史、政治结构、文化生活等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这座在河洛交汇之地建立的大型都邑是夏代中晚期都城,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建成区内,北距黄河17公里,西南方60公里即为嵩山, 距今3600年,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商代早期遗址。
1950年发现,1951年开始调查发掘,根据采集到的标本,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可能比安阳殷墟更早。1952年,在郑州二里冈开始了郑州商城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
郑州商城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垣构成,城内分布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窖藏区、墓葬区、居民区等。
郑州商城内城是早商时期城市的核心功能区,而晚期郑州城市的营建对其内部早商遗存的分布及形态布局影响深远。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双桥办事处小双桥村西南,因邻近小双桥村而得名。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与勘探,小双桥遗址总面积有可能达到 600 万平方米。
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89年冬,小双桥村村民将一件青铜器送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时的所长认定这是一件商代高规格建筑上的装饰构件,预感小双桥村一带有重要的商代遗址。第二年开始进行拉网式田野调查,并随后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
小双桥遗址虽然内容单一,持续时间短,但出土器物独特。其所出青铜构件、穿孔石器、朱书文字为小双桥遗址独有。
新郑郑韩故城位于郑州市区以南,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是当时中原地区著名的都邑之一。
郑国祭祀遗址先后进行过三次发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遗存。
共出土礼乐器300余件,并有一批钟架和陶埙相伴出土,其礼乐器数量之多,为我国考古的又一空前发现。以鼎数论,以前一次出土最多的大牢九鼎不过2套,但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5套。配合其他礼器超100件,亦为考古发现所罕见。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青铜器(九鼎)春秋中期(公元前670年—前571年),1997年新郑中国银行新郑支行,郑国祭祀遗址K3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周代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既是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不仅是庙堂宝器,也是贵族世家的标志和政权的象征。
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周代社祀遗存的空白,对于研究周代仪礼、用牲、用鼎制度,奴隶制时代的宗教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郑韩故城的城市布局、确定宗庙位置、铜器分期断代和青铜铸造技术等也具有重要价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