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冒“鬼火”,军区领导想弄清咋回事,考古专家看后要求保密
长沙发王堆汉墓的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说到马王堆,喜欢考古的网友都应该知道,但是,有关这座墓发现和发掘过程中的细节,大家未必全知道。当年,如果不是几位民国时盗过墓的老探工现场确认,马王堆也许就在防空洞工程中,被破坏了。
马王堆位于当年长沙市五里牌外的东屯渡附近,是一处椭圆形的大土堆,现在已不是郊外农村,处于城区中了。
马王堆其实叫“马鞍堆”,因为堆上有两个相距不太远的小土包,远看状如马鞍。在未发掘前,当地人都传是后唐被册封为楚王的马殷墓,所以称“马王堆”。但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这是一处西汉大墓,不过认为埋的是西汉长沙王刘发养母程姬和生母唐姬,又称“双女冢”。
马王堆埋的到底是谁?1971年12月底一个意外发现,找到了答案。
当时,湖南省军区马王堆366医院挖防空洞,建战时地下医院,民工将钢钎打下去后,冒出一种气体,火柴一点就着。很快,社会上传出防空洞里冒“鬼火”的事情。这出“鬼火”的地方,土层又松软,工人不敢挖了,省军区领导找到省领导,希望请专家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事七转八转转到了湖南省博物馆这里,因为“专业对口”,博物馆考古也是“挖洞”的。
当时是特殊时期,湖南省博物馆与国内其他博物馆一样,懂业务的专业人员、干部都下放了,馆没有几个搞业务的。但是,湖南省博物馆有几位特殊职工,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在1949年以前是盗墓者,俗称“土夫子”。1949年以后,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需要,这些盗墓者被招聘进来,转正为考古工作者,成为一名专业探工,参与新中国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这几位土夫子都是有真功夫的,民国时活跃于长沙周边,有很多古墓都是他们找到后盗掘的。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发现的子弹库楚墓,就是他们找到,并挖掘的,出土了著名的楚“缯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被挖的陈家大墓,也是他们发现的,出土了著名的楚“人物龙凤帛画”。
当时,接电话的刚好是一位“土夫子”出身的老探工,另一位叫任全生的老探工听到马王堆防空洞内出“鬼火”说法后,当时就觉得可能是民工挖到了“火洞子”。
火洞子是土夫子对冒出可燃气体古墓的称呼。凡出火的古墓一般都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过,且是较大的墓。而所出的火也不是“鬼火”,是墓里的有机质腐烂后聚集在地下空间里的沼气。
其实,老探工早知道那里有墓,而且至少是两座古墓。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到长沙时,曾去过马王堆。
湖南省博物馆是1970年12月30日接到防空洞出“鬼火”电话的,第二天上午,时博物馆负责业务的“革委会”副主任、后任馆长的侯良,便带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探工去看了现场。
当时,防空洞挖了两条,侯良他们先进了由东向西的防空洞,发现洞顶和两壁土质是“老土”,就是一种原生土,这是长沙地区常见的第四纪红色网纹土。但到洞内深处时土色变了,出现了松软的纯黄色的土,还发现了夯打的痕迹。
探工拿过民工手里的钢钎,往土里深插,再拔出来便有一股凉气往上冲,火柴一点真的就着了。
出来后,再进入另一条由南向北挖的防空洞内,还发现了白膏泥。
一位老探工告诉侯良,当年他们在子弹库、黄泥坑挖墓时,常遇到这种膏泥,一般放在棺椁外四周。
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断定,这里有古墓。
当时,一位探工拿出了随身带勘探用短柄锄,想进一步确认是不是古墓。
这短柄锄,过去可是与洛阳铲一样有名的盗墓利器,在长沙周边找墓,短柄锄比洛阳铲利索,因为洛阳的古墓一般埋得较浅,用锄头刨土时,先听声音是否异常,再观土色是否异常,只要是人工土,又异常,十有八九下面就是古墓(我在《国民盗墓史·秘笈卷》中,对短柄锄这种土夫子擅长使用的盗墓工具有较详细的介绍)。
探工用短柄锄头挖白膏泥,仅挖了十来分钟,大约才挖了20公分深,就发现了异常——挖出了木炭。
这下,大家的兴趣都上来了。
继续接着往下挖,竟然全是木炭。这木炭有多少呢?估计不会少。后来考古出土的木炭数量远超当时的想像,有一万多斤。
正式发掘时,清掉白膏泥层,里面就是厚厚的木炭层。有厚厚的木炭层,一定是高等级的大墓。
炭层有两种功能,一是干燥防潮,再是有一定的防盗功能,过去称之为“积石积炭”墓。
马王堆一号墓上木炭层厚达50公分,椁室四周和椁下也都是木炭,厚有40公分。发掘时,光这些积炭,就清理了一天多时间。清理出的木炭堆放起来如一座小山。
这些木炭虽然历经2000多年,但仍能燃烧,有人捡了几块块头大的木炭,带回工地食堂,放进灶中试烧,木炭火力还不小。
出土的这些木炭还引发了谣传。当时社会传说,这些木炭放在地下那么多年,吸收了地气,可以治病,用它熬水喝,能治“气痛病”。于是,考古工地附近有不少居民,甚至366医院的病人,都乘夜间到工地偷木炭,被拿走了不少。鉴于这种情况,考古队赶紧安排人手,把木炭全都运回博物馆保存。
老探工用手电筒,从掏走木炭的空隙,往里照,发现是横放着的黄色木枋,保存得相当好,像根新埋的木材一样。
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这是墓室外椁。
这一发现太意外了,大家都兴奋异常。出于安全,当时不再往下挖,把掏出的木炭重新填回洞里。又用原来的白膏泥,将洞口扎扎实实地密封好。防止漏气,进入空气。
我前些年在湖南台,与参与并于后期主持马王堆发掘的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先生一起做节目,期间我专门去拜访了侯良。他早退下来了,但一直坚持在博物馆里当义务讲解员,讲马王堆发掘的故事。
当时,侯良叮嘱大家,“不要声张,要保密!”
接下来,侯良将马王堆防空洞下有古墓的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并且说明,挖的两条防空洞下都有古墓。领导又汇报给省领导,省里再转达给省军区,这防空洞不能再挖了。
随后再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湖南尽快发掘马王堆。这才有2000年不腐女尸和大批珍稀文物的惊世大发现。
在随后开始的马王堆考古发掘中,“土夫子”出身的几位老探工,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掘完成后,时湖南省军区领导特给他们送茅台,感谢他们在重大考古中的贡献。
1972年6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来到马王堆考古现场,指导工作,了解情况后称赞湖南省博物馆的老探工是是“国宝”。
据熊传薪先生撰文,王冶秋当时是这样对湖南省有关领导说的:“这批老师傅是一批‘国宝’,他们仅凭一把锄头,能在荒山野外找到古墓,这比河南用洛阳铲寻找古墓还要快,还要准确。”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