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刘基向朱元璋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起因并非朱元璋狠,而是他推算了
68863

刘基向朱元璋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起因并非朱元璋狠,而是他推算了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9:440

刘基与朱元璋关系的变化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朱元璋能打对各路对,定鼎天下,开国功臣多多,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当于刘基。

朱元璋成大业初期,身边的谋臣不少。如朱升,就是很优秀的一位谋士。朱元璋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占南京城后,便采纳了朱升计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计谋在六百年后仍管用,1960年代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就是朱升思想翻新。

(南京城墙)

但是,通观全体,还是刘基的功劳大,术略最强,对朱元璋影响最深远。

举一例来说,当时盘居苏州的张士诚、老窝在湖北的陈友谅,势力也都不得了,比朱元璋大。其中陈友谅的气势最盛,朱元璋想先打弱一点的张士诚,刘基认为应该先打陈友谅,并帮朱元璋定下了称帝“路线图”:先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之后北伐中原定天下。

刘基的理由是,张士诚是只顾自我,目光不远的武夫,不值忧虑;陈友谅名号不正,但据守长江上游,威胁大。如果灭掉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势力孤单,就不愁平定了;然后,北进中原,消灭蒙元势力残余,王业即可成就。

朱元璋打天下,就是按着刘基的“路线图”,一步步来的。据《明史》,刘基不只给了朱氏一个天下,连朱元璋那条命都是刘基给的。

据《明史·刘基传》,依刘基的战略路线,当年朱元璋亲自率兵上船,与陈友谅友大战鄱阳湖。一日数十次交手,三天未能决出胜负。陈友谅便祭出“斩首”毒计,想先打死朱元璋。

陈友谅让士兵集中火力,找准朱元璋的指挥船位置,万炮齐发。事发前,并无迹象,朱元璋也未注意。刘基当时一看天边出现异常,突然拉起正在聚精会神督战的朱元璋,就往另外小船上跑。

朱元璋不知道为什么,但刚一离开,先前的指挥船就被飞炮炸得粉碎。

此后,朱元璋对刘基更信任了。

建国以后,朱元璋仍一直把刘基当心腹,军国大事,包括中央重要人事安排,都要请教刘基,请他谈谈意见。后来民间盛传的所谓《烧饼歌》,就是据此背景编排出来的。

朱元璋对刘基信任到什么程度呢,《明史·刘基传》称,“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此话意思就是,每次召见刘基,朱元璋就让其他人退一边去,两人在一块长时间“咬耳朵”。闲下来时,刘基就给朱元璋讲授帝王之道,朱元璋每次都是洗耳恭听。

朱元璋常称呼刘基为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夸赞刘基是“吾子房也”。“子房”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重要谋臣张良的字,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司马迁曾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朱元璋这话很直白了,“刘基啊,你就是我朱元璋的张良啊。”

如此夸赞,可见刘基的本事确实了得。但是,到后面,刘基与朱元璋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朱元璋称吴王元年,任命刘基为太史令,不久,拜授为御史中丞。建国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授予刘基“弘文馆学士”,当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时,授予刘基“国运翊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再封为“诚意伯”,俸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故居)

在授封后的第二年,时年61岁刘基做出了一件令同僚感到意外的事情:告老还乡。

刘基为何在备受朱元璋青睐时,提出辞职?主流的说法是,刘基被势力更大的李善长同伙排挤,日子不好过。

李善长为何排挤刘基?这是因为刘基太较真。

有一次,朱元璋去汴梁视察,让刘基与时为左丞相的李善长留守南京。当时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被抓了起来。李善长平时和李彬关系密切,便请刘基放李彬一马。刘基不只不听,反而加快办案速度,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当时正逢祈雨,刘基将李彬当人牲杀于祭坛。这不是与自己作对嘛,李善长觉得失了大面子,刘李由此结怨。

朱元璋回到南京后,李善长立即状告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污辱了神灵,是“不敬”。一些平时与刘基关系不好的同僚,也乘机纷纷上奏,诬陷刘基。

朱元璋知道刘基的为人,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并没有处分刘基。倒是刘基自己给自己找了大麻烦。

不久,天大旱,朱元璋以为是自己执政“失德”致上天发怒,于是提倡“大鸣大放”,欢迎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好改过自新。

(刘基故居“帝师”牌坊)

刘基不知道这是朱元璋玩的政治游戏,说了一通天不下雨的原因。第一点是,朝廷没有及时给死难烈士家属安抚,人间阴气太多。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旱情就会解除,并告诉朱元璋会在某天某日下雨。

刘基能掐会算,料事如神,朱元璋相信了,一一照办。

但刘基这会却失算了,过了10天,还未下一滴雨。

朱元璋认为刘基是忽悠他。《明史》记载,当时刘基见龙颜发怒,知道大事不好。适逢老妻病故,刘基乘机表示要回家料理丧事,告假回乡。

刘基以妻故为由辞职,他真想辞职吗?当然不想。其实仅是表面的托词。

(刘基故居“佐王”牌坊)

刘基饱读经史,洞悉君臣关系,范蠡的“走狗定律”,归隐之道,深深地影响了刘基。

范蠡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越王句践东山再起的核心谋臣。用美女西施作“人体肉弹”,设“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心性,就是范蠡的大手笔。传说事成后,范蠡带着西施湖中泛舟而去,归隐江湖(一说到齐国隐姓埋名经商)。临时走,苦劝另一功臣文种,赶紧离开句践,称“狡兔死,走狗烹”。文种未听话,后果为勾践所杀。

(范蠡与西施,剧照)

后来,刘邦的开国功臣韩信,也领教到了“走狗定律”的无情。

刘邦夺了天下,为摆平功臣,大封异姓诸侯王。后来刘邦又大杀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先后都让他找理由办了。韩信临死前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朱元璋本来就嗜杀,跟在朱元璋屁股后面多年的刘基,对自己主子有疑心病的特点,再了解不过了。看到大明王朝渐稳,没有仗打了,在朱元璋眼里作用不大了,赶紧闪人,免得落下“良狗亨”的下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