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俗中亡人配偶健在,要“断“夫妻感情,收殓时有“小动作”
民间丧葬风俗特别的地方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说了民间大殓风俗(见《亲人去世难免痛哭,但忌讳眼泪滴到尸体上,迷信说法不可信但怕人》一文),没有说完,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接着聊。
在收殓时,如果亡人有配偶健在,就要注意了,会有特别的风俗和小动作。
如前文说到的,在棺材底上铺“寿席”时,如果死者的配偶健在,要把席子割一半留下,待以后配偶然去世时使用,寓意是夫妻将来到阴间还睡一张床上。
这是过去福建等地的风俗,而更多地方要为阴阳两隔的夫妻“断感情”,不要让亡人有想头。
在盖寿被前会有小动作,不少地方会放“绝情”之物,让亡人不要“纠缠”生人。
有的地方会将熟鸭蛋、小石头放进棺内。这什么意思?鸭蛋在民间看来,有辟邪的属性,熟鸭蛋放进去,是希望亡人死心,不要牵挂丈夫(或妻子),除非熟鸭蛋能孵出小鸭子,石头能烂掉,只有到那一天,夫妻才会相见。
对放的“绝情”之物,有的地方是放熟鸡蛋、酱油面或其它不可生之物,意思都是一样的。
放蛋时有的地方主事者还要说话——
放鸭蛋时说——“这只鸭蛋面入棺,若会孵出鸭子仔,翁婆才当来相见!”
放石头则说:“这粒石头入棺,海水若会干,石头若会烂,翁婆才当再相见。“
也有的地方,放这些东西是让亡人“死心”,不要回来找家人,让家人不安。此时会说,“鸭蛋若出仔,你再转来;石头若会烂,你再转来!”
对夫妻某一方先死的“情感处理”方式,有的地方不是放熟鸡蛋、石头一类的绝情物,而是行“分梳”礼。
在南方有的地方,如广州,死者若为女性,而丈夫健在,会给死者簪一朵花,放进棺内,这叫“死在夫前一朵花”。同时,会折断一把木梳,短的一段投入棺内,长的一段留给生者,此举动俗称“分梳”,谐音“分疏”,寓意分别。
如果死者是男性,妻室仍在世,则不要簪花,只要“分梳”即可。
上述是大殓时处理夫妻感情的特别风俗,不同地方的处理方式并不一样,但目的都一样,就是让亡人对生者“绝念想”,不要牵挂。
除了有配偶的有特别的讲究,收殓时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
一般亡人脸上还会覆上面布,此布一般1尺2寸见方。亡人蒙脸风俗,据说起于清初,承蒙恩的明朝遗老死后要求这样做,意思是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随葬品也是在大殓时放入的。
死者在生前阳间生活用品、喜欢的东西都会放入,如梳子、镜子,金银器物、玉器等。
要注意的是,亡人生前身体上落下的东西也要放进棺内,老话说这是让死者落个整身子。如脱落的牙齿、剪下的指甲、头发等,都装入一个小红布袋,放入棺内。
特别是太监,死时一定要将“做男人根本”放进去的,在当初阉割时会风干,收藏好,等百年后入棺。
有的地方会在棺内放两块砖做枕头,砖内刻写死者的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等,称为“合砖”,相当于墓志。有的地方称之为“内碑”,使用方法不同,有的地方内碑,男性置于脚下,女的放在头部。
据我了解,亡人的枕头很多地方并不用砖,而是使用俗称的“鸡鸣枕”。枕内塞有银纸、鸡毛、狗毛、茶叶什么的。这种枕头有“闹钟”功能,死者不至于在去阴间报到时忘了时辰,有鸡打鸣呢;也不至迷路,有狗带着呢。
有的地方会在棺内放“镇物”,如生铁、石块什么的。
大殓时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尸身进棺时一定要先让脚先进去,这叫“立进”,而不是躺着进去。
尸身放入棺中后,手里要拿东西的,一般手上要持桃枝,桃枝上还系打狗饼、粽子什么的。右手持扇子或是手帕。这在小殓时已准备了。
中国迄今在世最早的粽子,就是从棺内发现的。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发现一座宋墓中出土了一口完整的棺材,棺内女尸完好,棺内有大批比较完整的丝织衣物,包括袍、裙、裤等。在死者的右手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支40公分长的桃枝,枝上系着两个粽子。
为什么桃枝上系粽子?桃枝是辟邪的,俗称“打狗棍”,如果没有桃枝,有的地方会用芦柴杆替代。
而粽子是为阴间恶狗准备的,哄骗恶狗,有吃的就不咬了。粽子有季节性,很多地方就是串饼子,俗称“打狗饼”。
反正不论放什么,死者忌讳空手。
有的地方讲究“左手执金,右手执银”,有钱的人家会让死者左手拿一个金元宝,右手拿一个银元宝。穷人也会让手拿铜钱、硬币什么的,即使一贫如洗之家,也会让死者手里握着手帕,或是放一饭团。
(注,部分图源网络)
- 0002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