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成功进入盗墓者都无法光顾的绝壁崖墓,揭开棺看到了意外
神秘的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死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自然现象。如何对待死亡,处理后事?这是态度问题,更是对生命的最后尊重。为什么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原因就在这里。
就中国传统丧俗而言,绝大部分地区流行地埋式土葬,对于山区而言,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无处可埋啊!怎么办?崖墓和悬棺的出现,提供了解决方式案,由此形成了古老而又很神秘的崖洞葬和悬棺葬。
人死后尸体置于洞穴、山壁的风俗,过去流行于四川、重庆、 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山民中,现代考古在这些地区均有发现,不少地方的崖墓和悬棺已成一点,被当成稀见的旅游资源开发。
崖墓和悬棺,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葬俗。前者将葬具放置于洞穴中,后者则在高高的山崖绝壁上凿孔,插入横木,将棺外置于其上,悬于山壁。
这里,先说崖墓。
崖墓是过去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蛮人葬俗。有人戏言,过去中国只有两种人,一是“蛮子”,一是“侉子”——北方人称南方人为蛮子,相应地,南方人则呼北方人为侉子。
蛮子和侉子都不是民族,而是对南北地域人的称呼,有粗鄙和野蛮的味道。因此,对于流行于南方的崖墓,又称为“蛮洞”——蛮人的坟墓。还有的称“獠洞”,认为是獠人埋葬处。
崖洞葬又称“石窟葬”。
崖墓的洞穴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开凿的。如在四川乐山、新津等地的崖墓,基本是人工开凿的。这个地方的山体多是红砂石,比较容易开凿。
我曾多次去当地考察过,有单体墓、双连墓,多连墓。多连墓的洞穴一个连一个,一个家族往往凿在一处,有隧道相通,与土葬的家族墓地一样,颇有讲究。
崖葬风俗还启发或影响了古代贵族,如汉唐时,包括皇帝在内,不少贵族死后依山为陵,喜欢将墓开凿在山里。如河南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的墓、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以及唐朝武则天与其皇帝老公、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这类墓从形式上说,也是一种崖墓,属于石窟葬。
不论是天然山洞,还是人工开窟,在入葬之前,都要将底面整平,以便放置葬具和其他随葬品。
葬具有石棺、瓦棺和木棺三类。
木棺是用木材制作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使用木棺。瓦棺则是陶土烧制的,在汉朝时特别流行,南北方都用。相对来说,石棺的制作难度要大些。
在四川、重庆一带的崖墓中,已出土很多石棺,相当的讲究,棺体四面多会雕刻出宗教、神话图案。这种石棺与木棺一样,事先制作好,尸体收殓后移进洞穴。使用这种葬具的墓主,身份一般都较高。
还有的直接在开凿的墓穴里,再在洞穴中预留山体上开凿出棺材,下葬时将尸体抬上山,运入洞穴中放进石棺内。这种石棺无法移动,也没有棺盖,如长长的喂马槽,不是太讲究,棺壁凿痕都没有打磨,比较粗糙,入葬者的身份不高。
如果独葬则开凿一棺,如果是夫妻墓穴,则会开凿出连体双棺。我在考察时看到,夫妻连体的石棺,还会在两棺中间的共用棺壁上,凿出一个鸡蛋大小的孔。起初我不懂其义,后来才知道,这相当于北方夫妻双棺合葬时的“过桥板”,方便夫妻俩的灵魂在阴间进出对方的“房间”。
崖洞葬风俗出现于何时?并不比土葬的出现晚。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曾与贵溪县文化馆一起,对当地龙虎山上名叫“仙水岩”的崖墓群,进行考古调查。
这片崖墓处于大山断裂的悬崖绝壁上,下临深河,东壁断裂倒塌,形成上突下敛的崖屋状。崖壁上草木稀少,有天然洞穴20多个,大部分洞穴极难进去,古今盗墓者都无法进入,考古工员就更难深入墓穴内了。
怎么办?请来4位当地经常上山采草药的山民——药农帮助。
山民出了奇招:用4根直径约6厘米的粗麻绳,其中两根作为考古人员上下的主绳,一头固定在山顶的树上,另一头固定山下河中的小船上,垂直靠洞口。另外两根,一头系“采吊篮”(“个”字形的坐垫),考古人员坐在上面,腰上系着安全带,另一头由人拉着。
考古人员沿着主绳,由上向下滑,到达崖墓洞口位置时就爬进去。如果是上突下敛的洞口,无法爬的,拉绳者停放绳索,考古人员像荡秋千一样,将自己荡进墓穴里。
据当年的考古资料,考古人员成功进入了仙水岩上的四个崖墓墓穴,从洞中发现了丰富的随葬品,为日后正式考古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最先进入的一号墓,仅剩圆形棺木一具,内有少许几何印纹硬陶片,没有成形器物,陶片属于东周时期的硬陶。
二号墓洞,里面有一只长方形的小木箱,内有人骨数根。木箱的一侧刻有“仙人遗蜕”四个正楷字,另一侧书写“万历九年五月初七日临川悔悟道人书”,由此可以知道,木箱中盛放的是一老道的遗骨。
由于前两个墓穴无太多发现,考古人员又请药农将他们“荡进”更难进入的两个洞穴,即三号、四号墓中,果然出现了惊喜!
进入三号墓洞穴后看到,棺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灰土,清除灰土,揭开棺盖,棺内人骨架保存完整,头骨上还残存有头发,尸骨下垫有竹席。
出土的遗物丰富,令人意外——
有木剑、釉汁莹润的青瓷杯碗、制作规整、火候较高的印纹硬陶罐、硬陶瓮。此外,还有黑陶罐、红陶鼎,编织精美的竹篮、竹盒,雕花髹漆的木杯、扁圆的小木鼓,以及印花的丝绸、粗糙的麻布,等等。
四号墓中置放两具棺木,墓主为一男一女。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陶鼎、竹席、木牌等。这些随葬品与上海、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春秋战国封土墓中出土物很相似。
后将棺木标本送到时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碳十四检测,测定三号与四号两座崖墓距今2500左右,证实确是春秋战国时期崖墓。
而在四川等地发现的崖墓,多为东汉时期的。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崖墓的出现肯定在先秦时期,而晚至明清都存在崖葬风俗。
- 0002
- 0005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