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辛村遗址中流失在外的国之重器
先秦时期的葬俗以“聚族而葬”为主。墓地可以分为“公墓”和“邦墓”,前者是以王室、国君为主的贵族墓葬,后者则是平民的墓葬。公墓地的布局经过规划,以国君墓为中心,其他墓葬依墓主与国君的关系亲疏排列。
两周时期的墓葬多为向下垂直挖掘而成的竖穴土坑墓,依据墓穴平面形状可以分为长方形、甲字形 (一条墓道)、中字形(两条墓道)和十字形(四条墓道)等。墓道的数量和墓主的等级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字形和甲字形多是诸侯国国君及夫人的墓葬。贵族夫妇多埋葬在同一墓地,墓坑相邻。
其中,辛村卫国墓地是河南地区发现最多的西周时期国君级别的墓葬,而在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尤以玉器、金器、青铜器最为体现墓主身份的尊贵。
辛村遗址流失的文物见于国内各大博物馆,甚至流落海外,成为国人永远的创伤。包括著名的“康侯簋”,其见证了卫国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初流失海外,现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2017年3月,该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康侯簋是九件中国文物之一。美国佛利尔博物馆收藏的一组辛村出土的青铜兵器中,包括1件陨铁刃铜锁和陨铁刃铜戈,这是中原地区较早使用铁的证据,为研究中国冶金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卫国多君子,以玉比喻君子,《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指的是加工玉石骨器,在这里比喻卫国时期君主卫武公的品德。辛村遗址出土的玉器既有颇为较大尺寸的礼器玉,也有制作极为精巧的小型仿生玉
辛村遗址墓葬中出土的早期玉器大部分为商代玉器,一些可能是祖辈流传,有的可能是分器所得,如《逸周书·世俘》中所说武王克商后,“凡武王俘商旧玉有百万”。
辛村24号墓出土了中原地区少有的金器,即著名的鎏金兽面,现收藏于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其型正面拱起,牛角,凸眼,长眉,上卷鼻,雕刻细致,镀金有光泽,背面凹入,有一横梁,沾满绿锈。
鹤壁辛村出土陨铁刃铜钺、陨铁援铜戈,现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两件器物都由两种不同金属用浇铸法接合而成,且器物中的铁都来自于陨石。
其中扇形铜钺,半环形钺身,两侧随形铸对称虎纹。虎口大张,虎耳呈倒心形卷云纹,眼似逗号,虎身饰S形纹饰,并随钺身曲折,虎尾末端细长卷。人眼圆形,外眼睑,以斜线示浓眉,披发细密后扬,后部以对卷云纹表示耳部,张嘴,鸟喙,人颈为釜,钺下端有两釜环,饰双并行斜线,中部有点状,似为虎尾纹。通长16.4厘米,宽13.4厘米,銎宽1.8厘米,重280克。此类钺一般是国君一级高等级贵族使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
而今天压轴的必然是记载有卫国建国事迹的康伯簋。这件青铜簋制作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直径约27厘米,杯沿和底座各有一圈儿精致的装饰花纹。两个把手都是一头长牙尖角,大方耳的猛兽正在吞噬一只小鸟,嘴里还能看见鸟喙。作为最能代表古代中国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复杂,如这件簋并非一次成型,而是用不同的模具制作不同的部位再组合,当时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够制作。
簋内有铭文,由于竹片和木片上的文字记载都已消失,类似这样的青铜铭文是了解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记录。通过这件簋中的铭文,我们知道铸造此簋的是周人沫司徒疑,不仅纪念自己的亡父,同时纪念了公元前1050年周王的兄弟康侯平定一场商人叛乱的战争。已维持了500年的中原商朝也正是在此时被来自西部中亚的周朝所代替。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