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盗墓事发,被抓获了交出所盗宝物,官员据为己有
盗出宝物被贪官独吞
本文舍作者 倪方六
孙策墓位于苏州市区盘门外,多次被盗。
据明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 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这里的孙王陵就是孙策的坟墓。
黄省曾所记孙策墓被盗一事,并非首遭。 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光顾了,随葬品被掘一空。孙策死后被葬在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孙策墓被盗经过,在宋人滕崴《孙王墓记》一文里有反映。
时发宋政和六年,当地村民去盗孙王墓发墓,打开后发现墓砖上有篆隶体“万岁永藏”字样,“得金玉奇器甚多。有银杯,初若粲花,良久化为腐土,并金搔头十数枚,金握臂二,悉皆如新。”
其中有一只瓦制熏炉,箱底还有灰炭。碑石断缺,仅剩下“中平年”三个字,太守赶紧让人把盗洞掩埋起来。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追讨回了所盗宝物。但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让当时的权臣朱勖据为已有。
此后,到南宋时,孙王墓又遭侵犯。明人卢熊《孙王墓辨》引洪氏《三庚志》:“平江盘门外大冢,绍熙二年秋雨溃圮,牧童入其间,得铜器数种持卖于市,乡人往视圮处,其隧道有石刻隶书云:‘大吴长沙桓王之墓,赤乌三年’凡十二字。”
解初初期,时任苏州市长的王东年曾为孙王墓立碑题字,加以保护。令人遗憾的是,孙王墓在“文革”中又遭到破坏,被苏州染丝厂圈进厂区,建造厂房时,损及孙王墓。1981年4月,经官方批准,苏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清理发掘。
目前,遗址尚存,成为当地著名景点之一。
附:安徽马鞍山疑似孙策墓——独山墩墓
苏州的孙王墓墓主是孙策,并未经过考古认定。在1986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乡陶庄村附近发掘的“独家墩”,倒被认为是孙策的“桓王陵”,马鞍山博物馆郎俊、吴志兴等人,便持这一观点,他们曾在2003年的《华夏星火》、2005年《中国文物报》上撰文,表述过这一看法,本文所述的主要内容即引自该报道。
独家墩墓内棺木全朽, 墓主尸骨无存。由于被盗严重,几乎是洗劫一空,仅出土陶猪、陶楼、对置式神兽镜和砺石等文物4件,给墓主认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独家墩墓原墓顶上有16块大石板覆盖,石板上再封土成丘,墓向90°。墓由砖铺墓道、甬道、大横堂、三个小耳室、双后室组成。右后室的后壁上有一个小型壁龛。两个后室之间有一个“过仙洞”。墓内长10.25米,大横堂内宽5.75米、残高2.70米。
墓砖较大,上有太阳纹、乳丁纹以及同心圆纹等,墓葬气势雄伟。由于多次被盗,出土器物极少。只有已残半圆方枚神兽镜一枚、陶猪、陶厕、陶井第几件遗物。由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可以确认其墓葬年代为东汉末的建安时期。也有人将其归为东吴早期。
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基本上为孙氏政权所有。墓葬地一带是东吴时的牛渚,当时是孙策政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地区。
在国势衰竭,天下大乱的建安时期,能营建独家墩这样的大型复杂墓葬,其墓主绝非一般人物。东吴中期营建的左大司司马右军师朱然墓也只有七、八米长。
持独家墩墓是孙策的学者认为,虽然苏州有“吴王墓”、富春有“桓王陵”,但《三国志》上未言孙策的具体葬地,苏州说和春宣说,未经考古发掘,都是不可靠的。富春当时还不太安稳,孙氏政权尚未彻底控制江东,残余势力与地方武装经常扰乱,越人反抗更为激烈,孙策就是被残余势力刺杀身亡的。
相反,孙吴自有江左之后,观鞍山境内的牛渚则一直是东吴的军事要塞,拥有重兵。孙策、周瑜、鲁肃、孙桓、孙瑜、全琮、陆逊等一批东吴大将,全都在此驻守过,建有重要的牛渚坞。
古成盗墓成风,所谓“十墓九空”,大墓更是被盗的目标。孙策葬于牛渚一带,可以防止被盗,有安全感。同时,牛渚是孙策占有江左的发祥地。另外,从风水的角度看,这里水陆交通发达,东北距秣陵只有八十里;又九山环一湖,牛渚出大江,风景秀丽,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孙策葬于此地应该是最佳选择。
孙策下葬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间上也与独家墩汉墓吻合。《当涂县志?武备志?兵事篇》,明确记载:建安十九年吴侯权以鲁肃为横江将军,屯陵口。这说明建安十九年前牛渚已有陵口地名的存在。这为孙策的墓葬地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 0000
- 0004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