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后的待遇如何?杜甫竟然没一分钱退休工资
古人退休后的待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人总有老的时候,退休是一种福利。
古代为何很多时候希望推迟退休,关键是退休背后的权力与俸禄(工资)问题。在古代中国,也是这么一回事儿。
在古代中国,包括低级官员在内的普通公务员退休后是没有工资可领的,只有部分高级官员和特殊人员才能领取部分退休工资,全俸少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如果退休前没有“腐败”,退休后吃饭都成问题,现代腐败“59岁现象”较多,而在古代是“69岁现象”常见,便是这原因。
在汉代,高级官员退休后才能领到原俸禄三分之一的退休工资。《汉书·平帝纪》记载,刘衎(汉平帝)当皇帝的元始元年(公元1年)规定,“天下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自此,汉代退休工资有了固定标准。
从这条“退休令”来看,“比二千石”以上官员都是相当于今中央部委、省级领导的高级官员,他们退休后也只能领到在职时三分之一的退休工资,而相当于厅、局、市、县领导的官员,退休后则一分钱也没有。谁想退休?更别说提前退休了!
即便到了隋朝,退休官员也是七品(相当于今县长)以上,且有病者,才酌情发给部分俸禄。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代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级别规定,相当于今副厅级、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到原来工资的一半,五品下是否拿退休工资不见下文。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下后便无退休工资。起初靠严武等一班朋友照顾,在成都还盖了“草堂”。严武死后生活便艰难了,举家迁落到夔州,在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打上了一份工,当了东屯公田(相当于今国营农场)的督耕,这才解决了一家生计问题。
与现代不同,古代退休工资并不在原单位拿,也非国家财政统筹,而由退休人员居住地政府承担、发放。
比较起来,宋朝国力虽然前不及汉唐,后不如明清,但是官最好当,退休待遇也是历代最高的,退休老干部在在新皇登基、庆生等重大庆祝活动时,还能与在任时一样“转官加恩”。正因此,宋人是最不愿意退休的,从民国时流落到美国的宋人绘《睢阳五老图》上可以看出,五位老人都是八九十岁才退休。
赵光义(宋太宗)当了皇帝后,朝廷出台退休制度,“应曾任文武职事官,允许致仕后,并给半俸,以他物充,于所在州县支给。”
九品以上退休人员都可领一半工资,有的是全工资,另外还有很多赏赐。九品,是古代官场上最低一级官员,今的乡长、镇长,大概就是古代的九品官,可见宋代已经考虑到基层官员退休后生活了,这是古代中国“养老金”制度,首次覆盖到基层退休人员。
后来的明朝,退休待遇大概是古代历朝中最差的,除特殊情况下,退休官员均无工资,仅可免徭役。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政府对家贫者有特殊照顾,如果退休后孤独不能自存者由政府供养,相当于享受现代“五保户”待遇。
朱祁镇(明英宗)当皇帝的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规定,对四品以上“廉贫不能自存者”,政府每年“给米五石”;朱见深(明宪宗)当皇帝时的成化末年则扩大为五品以上“给米四石”。
朱见深(明宪宗)当皇帝的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杨鼎请求退休被批准,这位赐敕而退、相当于今中央财政部长的大官,退休工资是“仍给米二石”,相当于今283斤多一点。
清代虽然有所提高,但也好不过宋代,60岁退休官员大体可领一半的退休工资,但有满汉、亲疏之别,退休待遇差别很大,有的“食会俸”,有的“食半俸”,有的“不食俸”,最不公平。
- 0001
- 0001
- 0003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