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盗洞非常巧妙地打在太子墓上,推测不是当年知情人,就是盗墓高手
69363

盗洞非常巧妙地打在太子墓上,推测不是当年知情人,就是盗墓高手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49:130

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房陵大长公主墓和长乐公主墓,这篇头条号来说说废太子李承乾的墓。

在原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西边,有一个呈圆锥形的封土堆,南北约6米长,高约2.5米,当地人世代相传叫“牛犊冢”。

(唐昭陵与陪葬墓)

为什么叫牛犊冢?埋的是牛犊子?不对,是形容这座墓不大,与邻近的古墓相比,显得实在太小。

此墓距离唐太宗的昭陵约18华里,应该是陪葬墓。这会是谁的墓呢?

1972年10月至12日,昭陵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令考古人员十分意外的是,竟然是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李承乾的墓。

据考古简报,墓葬属于长斜坡土洞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朝向南偏东3度。

(昭陵博物馆)

墓道为22度的斜坡道,紧接着是5节过洞与5个天井相间隔,在靠近里面的3个天井两壁下部,各有一对壁龛,共计三对,这些壁龛是为了放置随葬品而设计的。

接着即是进入墓室的甬道。在甬道中部靠近西壁顶上,发现一个古代盗洞。这个盗洞打在这个位置,既十分精准,又非常巧妙,不前不后,恰到好处,推则不是熟悉墓葬结构的知情人,就是盗墓高手,因为在这个地方打洞是最省事的,可直接进入墓室。

(唐墓道发掘现场)
(李承乾墓平面剖面图,图源考古简报)

过了甬道就是墓室。近似正方形,四边稍向外扩张,东西边长2.6米,南北边长2.8米,顶高2.56米。墓室内有砖砌棺床,位置在墓室西壁。

由于墓早年被盗,加上自然破坏,打开墓室时,发现原被淤土充塞,棺床砌砖多被撬起。乱砖中夹杂着棺木朽块,但未见有骨骸。

墓内壁原有绘画,但因为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几乎全部脱落。

(李承乾墓志盖)

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并发现了墓志一合。

墓志出土于甬道中段,志盖正方形,每边长49厘米,盖顶篆书“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志石正方形,边长49厘米,厚9厘米。志文阴刻楷书,12行,满行13字,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形象图案。与别的皇室成员墓志相比,李承乾的墓志书写较俗,刻工粗糙。

碑文内容不记生平事迹。全文118字,抄录如下:

大唐故恒山愍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王讳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开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敕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府礼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苏氏招魂合衤付。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庚申,礼也。

(唐墓随葬品,非李承乾墓出土)

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陶俑一类,不见等级较高的三彩器。这些陶俑原系彩绘,发现时色彩多已剥脱,有一部分已经破碎。保存较完整的随葬品计有——

彩绘陶男立俑54件,高约20厘米;

彩绘女立俑1件,高9.5厘米;

男骑马俑10件,高约32厘米,长约27厘米;

陶立驼6件;

陶立牛10件;

陶猪6件;

陶羊10件;

陶鸡18件;

陶蹲狗8件。

这些动物俑,除立驼、立牛外,其高或长均不超过10厘米。

(唐墓壁画,非李承乾墓)

不论是出土墓志的规格、风格,还是随葬品的质地、款式,与李承乾曾任太子的地位不太相符,与一般陪葬昭陵的宫女墓等级差不多,太简单或说寒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应该从李承乾的生平简历说起。

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李承乾为唐太宗的长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李承乾小时聪明可爱,唐太宗对这个大儿子抱有厚望,从起名“承乾”就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希望将来他能继承大唐江山。而根据古代“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李承乾也理应成为唐太宗的皇位继承人。

事实上也是这样,李承乾在8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唐太宗画像)

但随着年岁增长,李承乾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他常年身体不好,腿走路有点瘸,不良于行。更不好的是品性变劣,学会了阳奉阴违、不听劝勉,兄弟交恶。又因遭唐太宗批评,男宠被处死,父子产生隔阂,心生怨恨。

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年),李承乾对有夺位野心的胞弟李泰动了杀念。在暗杀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干脆起兵逼宫,但最后政变败露,逼宫失败。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于黔州。不久,死于徙所。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李承乾,现代影视形象)

据墓志,李承乾死于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公元643年11月17日) 。虽然李承乾图谋不轨,心怀鬼胎,但唐太宗对这个大儿子还是很有感情的。据《旧唐书》,接李承乾死讯后,唐太宗为此废朝,“葬以国公礼”。

虽然唐太宗对李承乾有感情,但李承乾死后并未能及时埋进昭陵陪葬区。一直到唐玄宗时才得以陪葬昭陵,这是李承乾的孙子、曾在天宝年间担任宰相的李适之再三申奏后的结果,几次上疏,请求将其祖父归葬昭陵园内。

(唐太宗昭陵)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二十七日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号愍。次年十二月八日诏陪昭陵,二十六年(738年)五月二十九日迁陪昭陵。据《旧唐书》,“葬礼甚盛。”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曾为太子的李承乾墓和随葬品为什么太简单和低级了,他死时是庶人之身。

最后说一下,根据无一点骸骨的遗迹情况来分析,也许李承乾的尸骨并没有运回来,而实行了招魂葬陪葬昭陵的,可能是李承乾的衣冠冢。

(唐墓考古现场)

欢迎订阅我的专栏——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