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夏天睡什么席子?故宫藏一件高档凉席,雍正皇帝下旨不许再制
古人夏天用的凉席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天一热,浑身不自在,吃不好睡不好。面对自然条件,人们总要想办法克服,适应自然才是生存法则。
以夏天的休息来说,古人会使用凉席,这一习俗至今仍流行,我想大家现在用的都是凉席。古人用的凉席与现代一样,也有不同的质地,自然叫法也不一样的。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古人的凉席。
我曾在我《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谈过这个话题,我撰写此文时到网上一查,好家伙,满屏都是我的文章。但我还是要认真写写,把已发表文中没有说透,不便说的东西告诉头条号网友。
过去,席子的制作材料多用莞草、蒲草、芦苇、竹蔑,其中竹蔑是做凉席的最适合材料之一。古人称竹制席子为“簟”,簟念diàn,《说文解字》称,“簟,竹席也”。
簟亦指用芦苇编织的席,这是一种细苇席,是高当寝具。在先秦时,是有讲究的, 《礼记.丧大礼》称,死后收殓,“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
古人管凉席叫“夏簟”或“凉簟”。在早期,席和簟是有严格区分的:席子性温,是冬天用的,而簟性凉,是夏天用的。三国吴张纯《席赋》中所谓“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南朝梁江淹《别赋》称:“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钍凝兮夜何长。”
夏簟凉爽宜人,祛暑降温效果理想,所以古人送给它一个相当到位的称呼“夏清侯”。
不少古诗中都提到了夏簟。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诗:
太后当朝肃,多才接迹昇。
翠虚捎魍魉,丹极上鵾鹏。
宴引春壶满,恩分夏簟冰。
彫章五色笔,紫殿九华灯。
元稹《友封体》诗:
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
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
桦烛焰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骝声。
频频闻动中门锁,桃叶知嗔未敢迎。
连皇帝对夏簟都高看一眼,隋炀帝杨广 《夏日临江》诗中,便有一句:“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夏簟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进而有了现代的“凉席”的概念。南宋辛弃疾《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词:“云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这首词是辛弃疾途经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时所写,由此可见,凉簟在当年的南方很流行。
在古代,有两种凉席是凉席中的佳品,最受有钱人青睐。一种叫“桃笙”,这种凉席选料讲究,要用四川阆中山的桃笙竹篾来编织,暑天睡在上面不出汗。
在魏晋时,桃笙已很出名,西晋左思《吴都赋》即称:“桃笙象簟,韬于筒中。”
还有一种叫“黄琉璃”,其加工方法比桃笙凉席更精细,竹篾加工时要细磨,这样编织出来竹席黄亮似琉璃,故名。
黄琉璃是送礼佳品,唐代曾任衢州刺史的郑群,曾送一副给韩愈,韩愈遂写下了《郑群赠簟》长诗:“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 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古人把编织精美的竹凉席称“玉簟”,李清照《一剪梅》词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但在古代,贵族确有用玉做凉席的现象,南朝梁萧纲《筝赋》称:“命丽人于玉席,陈宝器于纨罗。”这里的“玉席”,是真正用玉石做的凉席。
比玉席更高级的是,用象牙来做的凉席,称为“牙簟”。据刘歆《西京杂记》“昭阳殿”条,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妹妹赵合德所居昭阳殿内卧室里,就有“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十分罕见的极高档象牙席,为清雍正年间文物。据说此象牙席系在广州制成,共制5件。由于工艺难度极大,造价昂贵,清世宗胤禛曾下旨不许再制,以示“躬行节俭”。这一圣旨,对保护大象、保护动物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上述质地凉席之外,古人还喜欢用牛、虎、熊这类兽皮做凉席,甚至有用猪毛的。
一种叫“壬癸席”的凉席,就是用猪毛做的,此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引《河东备录》所说的:“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在凉席的基础上,古人还制作出了冬夏两用席,两用席克服了凉而不暖,暖而不凉的缺憾。
当年唐朝皇家使用的一种“紫茭席”,据《杜阳杂编》,这种席子是用柔软的茭苇编织的,睡在上面光软香净、冬温夏凉。当然,这样的席不是普通人能铺得起的。
- 0000
- 0007
- 0000
- 0002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