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咋样才不怕太阳晒?古人春天便想法子了,到阴历二月有一风俗
二月初一太阳生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阴历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2018年的这天是春社日。在唐宋时期,二月初一是“中和节”。
其实,二月初一还是“太阳生日”——古人眼里很重要的一个日子,在清朝时仍流行,这个不少网友可能都不知道。
(清朝皇家祭祀活动,现代表演)
二月初一是太阳生日的说法,流行于中国北方。在这一天,民间会有祀日活动。如何祭祀?各地风俗不大一样,但基本所用祭品和祭祀工具,都是与太阳很相似的圆形。
祭品比较简单,如有的地方用大白菜一棵,大饼一张;或用凉水一大碗,饼一张;或用糖制大饼,名叫太阳糕。祭祀完毕后,大家把这些祭品分食掉。老话说吃了祀太阳祭品,夏天就不怕太阳晒,也不会被太阳晒中暑——古人早早就为防夏天太阳晒想法子了。
当年,每到此日,在北京街头还有太阳糕出售,供祭太阳,至今尚能吃到太阳糕。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中和节”条有具体记述——
(太阳糕,现代)
“初一日为中和节……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左安门内有太阳宫,都人结侣携觞,往游竟日。”
阴历二月初,正是春分前后,此时祭日,与秋分祭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俗循环。清朝认为,祀日是“国之大典”,还禁止民间随便祭祀。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饰)
祭祀太阳,此风俗在中国的历史相当久。据郭沫若《殷契粹编·粹缩考释》,殷商时,已有祭日习俗,“日之出入均有祭。”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祭日?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主宰了世界,没有太阳什么不是,人们要在黑暗中生存,故崇拜太阳愿望强烈。
《礼记·王制》称:“天,谓日也。”一年四季气候如何,农作物是否能生长,秋后是否有收成,都得有太阳,所以古人认为,太阳就是天。
(太阳崇拜岩画)
从中国史前遗址的考古发现中看,人类崇拜日神的时间很早,应该在“天神”概念产生之前,有时人们就把日神看作是天神。
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史前类型人类遗址上出土的陶器、玉器上,绘上或刻有太阳纹,或是日、月等形象,便可以看出先民把日和月,当成神了。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崇拜文物)
在云南沧源、内蒙古岩画中有不少日、月神形象。据民俗学家宋兆麟考证,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都崇拜日、月,并把二神绘于门上、器物上或经书里。
永宁摩梭人传说日月是两个人,一男一女,都住在天上,彼此相爱,经常过“阿注”生活。“阿注”是性朋友的意思,正是摩梭人的走婚形式。推测这种神话,是摩梭人从自己的婚姻习惯中想像出来的。
(摩梭女性现在仍流行走婚)
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一幅《拜日图》:一个人形,双擘举过头顶,双手合拍,头上有一个圆圈。这圆圈就代表他们崇拜的太阳。
从古代文献和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看,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民们对日神的敬畏和重视。日食、日晕、烈日等现象出现,往往都被赋予祸福凶吉,要采取办法驱邪避害。
所谓二月初一“太阳生日”,并在这一天举行相应的祀日活动,就是上述太阳崇拜的遗俗。因为中国古人称太阳为”金乌“,所以用于祀日之物的太阳糕上,往往会所印“金乌圆光”四字。
(太阳糕,现代)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中国古人要祭祀太阳,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先民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甚至比中国古人更虔诚,愿望更强烈,仪式更隆重。在欧洲、美洲都有祀日风俗。
如美洲的古墨西哥人认为,太阳乃是世界一切活力之源,为了让太阳永远年轻,充满活动,最神圣的祭仪是将健壮的人牲绑到祭台上,将正在跳动的心脏挖出来,献给太阳,增加日神的生命活力。
这一太阳崇拜现象和祀日风俗,在今天看来就太野蛮了!
(墨西哥太阳祭塔)
(墨西哥太阳祭表演)
(注,部分图源网络)
- 0000
- 0000
- 0002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