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上到底为何要燃灯?说法很多,其中民间一说法最有“意思”
元宵节晚上为什么要燃灯?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人约黄昏后,正是看灯时!
古人在元宵之夜会做什么?正月里,最爱欢迎的娱乐莫过于观灯,这是古今都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那么,元宵节晚上到底为什么要燃灯?有各种说法。
我在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曾谈过。
(元宵节风俗图)
元宵节有“元夕”、“元夜”、“上元”、“灯节”等多种称呼,每到元宵节必定会燃灯。所谓燃灯,又叫放灯、上灯、亮灯,这种风俗是怎么来了?要弄清这一问题,得先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从年代上来说,主要有“汉朝说”、“魏晋说”、“唐朝说”等版本。其中起源于汉朝的说法里又有“汉文帝说”与“汉武帝说”两种。
最早起源说法,与西汉开国之臣周勃有关。当年,周勃与陈平谋划,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因为周勃在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晚,汉文帝都要出游,与民同乐。
(明朝宫过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与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关。《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汉人心中的至尊之神。
(古代过元宵,现在代影视再现)
汉武帝对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诚,他采纳方士缪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宫中遍燃灯烛,献祀太一,乃至通宵达旦。
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谓“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动。
(现代元宵夜)
持“魏晋说”观点者认为,元宵节的来源与中国本土教“道教”有关。
汉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人)“三官”,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中国传统的三元节庆,由此产生。
(上元之夜)
了解元宵节的起源问题,就好解释元宵节燃灯问题了。元宵节为何一定要燃灯?学术界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归纳起来有“祀神说”、“媚官说”、“念佛说”三种。
“祀神说”因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而来。元宵之夜来临时,汉武帝会令人点燃灯火,故元宵节又称“燃灯节”或“灯节”。
“媚官说”则由道教的三官神灵引起。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三官”条:“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说……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时首月候之,故曰三元。”
(灯会)
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于是有上元节纵乐点灯之俗。
“念佛说”则为不少佛徒相信。据《涅檠记》,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将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众飞撒花瓣,奏乐,绕城燃灯十三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每逢元宵夜皆点花灯纪念佛祖。
(家庭元宵节,天津杨柳青版画“庆赏元宵”)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释称:“西域十月三十日是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汉明帝令燃灯,以表佛法大明也。”宋高承《事物纪原》也持相同的说法。
那么,上述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笔者认为“祀神说”是元宵节燃灯之滥觞。
(古代过元宵节,舞台剧)
《七修类稿·辩证类》“元宵灯”条便称:“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遗事。”
至于“媚官说”,只是一种民间观点,“念佛说”也谈不上是元宵节燃灯之俗的起源。佛徒为佛祖燃灯与中国元宵节燃灯,不过是一种风俗巧合或者说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果,不过这在事实上推广了元宵节燃灯之风。
(元宵节有祈子风俗)
还有一种民间“送灯祈子”说——元宵节燃灯是已婚女人“祈子”的需要。
中国人善于利用和开发节日功能,元宵节也不例外,人口增殖愿望被赋予进了节日活动中。“灯”谐音“丁”,丁即男子,所谓“添丁增口”就是基于此义。
元宵节燃灯是为了妇女好,希望早生娃,多生娃。如早在南北朝时,南京就有上元夜,娘家第一年给出嫁女儿送麒麟造型花灯的风俗,寓意麒麟送子。
(看灯)
(摸门钉)
而在古代女性喜欢元宵夜出来看灯,有特别的小心思。初衷之一自然也是出于表达求子愿望,有人口增殖的考虑,即所谓“祈灯”。而在这元宵夜。女人还的摸门钉祈子风俗,风俗上更允许已婚妇女出来“约”一下。
《广东新语》中记载的“采青”即称:“
琼州风俗之敝,尤在上元,自初十至十五五日内,窃蔬者、行淫奔者,不问,名曰采青,此宜严禁。”
(古代男女灯约,现代影视再现)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