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过去冬天有三种鞋子农村孩子最常穿,如你穿过就算年轻也应是70后
69564

过去冬天有三种鞋子农村孩子最常穿,如你穿过就算年轻也应是70后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8:570

过去的冬天穿什么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四九天,真正的寒冬腊月。如果在过去,这日子可是最难熬的。就以穿的鞋子来说,农村家庭条件好点的,不过是棉花填充、黑灯芯绒做面的“棉鞋”,经济拮据的家庭,只有穿毛窝子一类的草鞋。

(老灯芯绒棉鞋)

“毛窝子”是以草绳为经,用芦苇花纬成的草鞋,穿时里面再填塞些芦花当垫子,十分暖和,被脚汗弄潮了,再掏出换掉,换上新的。我小时就穿过“毛窝子”,在今天看来,毛窝真是绿色环保鞋,透气性,保暖效果好。

所以,当年在农村十分流行,大人小孩都喜欢穿。

毛窝子也分出高低档,如果用鸡毛替代芦花、旧布撕成布与麻皮搓成细绳做成鞋帮,打成鞋底,那这毛窝子就高级了,称为“鸡毛窝子”,这比用芦花做的更要暖和。

(做毛窝用的芦花)

(毛窝子)

如果想毛窝子耐穿,可以在鞋底下钉一块薄木板。如果在薄木板底前后钉上一片木块,就成了“高木屐”,又称”高齿屐“。

高木屐在雨雪天都可以穿出去,不沾烂泥还防湿。为了防止鞋底木齿磨损太厉害,还会找出自行车大皮(外胎)钉在下面。

这种毛窝子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冬鞋,古代就有了。

(高木屐)

用木片做鞋底的木屐,早在汉魏时已流行,穷人富人都穿,但款式和料子是有区别的,贵族穿的木屐鞋帮用柔软的布帛来制作,称为“帛屐”。

而且男女都穿木屐。《晋书•五行志上》记载:“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

(做毛窝子)

高木屐的出现稍晚,到南北朝才穿开。当初是在鞋底安上木齿,前底后高,用来登山用的,下山时则取下鞋后跟的高齿。这种高木屐的发明人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故又称“谢公屐”。

在谢公屐的基础上,民间出现了鞋底高齿固定的高木屐。

(棉质高级高木屐)

不扯远了,再说回30年前。

其实在冬天有毛窝子穿还是不错的,如果没有毛窝子穿,冬天还有一种“蒲鞋”。蒲鞋是用菖蒲编成的鞋。比蒲鞋稍次的是稻草、茅草等编成的“草鞋”。编蒲(草)鞋俗称“打”,如打蒲鞋,打草鞋。

冬天穿的蒲鞋都是带帮子,如果没有鞋帮,就成了“草鞋垫子”,不是冷天穿的。草鞋垫子不经穿,走不了10里路就坏了,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十里丢”。

(草鞋垫子)

山区人过去穿草鞋很普遍,除了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外,还因为草鞋是一种“保健鞋”,穿着方便,又不生脚气,不臭脚。更重要的是,穿草鞋上山打柴很安全,上下山不会防滑。

还有一个平原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无意踩到毒蛇、害虫一类,不会被咬,因为草鞋底软,踩到蛇后蛇的反应是赶紧逃走,而不是反咬人一口。如果是硬底鞋,就麻烦了,往往遭咬。

(穿草鞋)

其实过去就算有布鞋、棉鞋穿,也舍不得穿。为让鞋子耐穿,往往会新鞋底前后钉上掌子,有的为了防滑会钉上猪奶子钉,做成“钉鞋”,钉鞋在眼下冬天下雨下雪时穿最安全,既能避免鞋底早早湿掉,又能防滑,不会滑跌。

如在冰上穿钉鞋,再拄着拐棍,那绝对可靠,可放开玩。所以过去农村有一个歇后语,叫“穿钉鞋拄拐棍——牢靠把实”。

(打草鞋)

毛窝子、蒲鞋、钉鞋这在过去农村常见、冬天常穿的三种鞋子,如今都成了一种记忆,城里长大的90后孩子不要说穿了,恐怕连见都没见过——如果你小时候穿过其中一种,说明你现在再年轻也应该是70后了。

现在有的地方冬天农村集市上,偶尔还可以见到卖毛窝子,但穿者很稀少。如果现在还有人穿毛窝子,除了穷买不起好鞋,大都是过把瘾图新鲜,否则就是装。

(卖窝子成新鲜)

(平时穿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