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抬棺下葬必带两样东西,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
传统丧事出殡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已谈了不少有关过去丧葬风俗。这篇文章与前面一样,继续来说白事。
出殡,是白事中最重要的程序。所谓“出殡”,就抬灵柩出去埋葬,俗称“出棺”,也叫“发丧”。只要亡人不死在“坏时辰”,出殡的时间一般都是正吊后次日上午完成。在将棺材从灵堂抬出大门时,杠夫要小心谨慎,棺材不能碰到门框、墙壁,否则对丧家不利,晦气。
(出棺)
出殡时女眷不能随行,不送 葬,不上坟,出于最后诀别的风俗考虑,棺材抬到大门前空地上时,要暂停一下,让女眷们哭别。
出殡时要带的东西不少,但有两样东西必带:一是引魂幡,一是铭旌,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对丧家不利。为什么?老话说,让引魂幡随棺走,能把亡人的灵魂从家里(阳宅)引出来,带领到坟地(阴宅),如果出殡不挑引魂幡,亡魂就不随棺走,成游魂野鬼,如果留在阳宅,则更不吉。
(引魂幡)
引魂幡主要有“片幡”和“鹤幡”两种制作规格。片幡各地制作方法并不一样。苏、鲁、豫、鲁一带多用红、绿、黑三色彩纸,剪成碗口大小的 “画”字和“寿”字图案,连接成七尺七寸长的燕尾形彩带,一式两面,分别挑在竹竿上。
鹤幡,用彩色纸糊成鹤、篮、桶、球等四物,也挑在竹竿上。
(引魂幡)
北京一带则有牌子幡、六尘幡、筒子幡、门幡、花篮、鱼儿幡、闹嶓等。片幡是蓝缎子绣花幡条,上端有绿色的宝盖、中腰有粉红色的莲花,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显考X府君讳XX老大人之灵引魂幡”。
注意,过去“引”字左右要分开写,“弓”放左边,“I”分右边,左边写上亡人“原命”,即出生年月;右边写亡人的“大限”,即卒终年月,用红漆竹竿高高挑起。
(出殡时必带铭旌)
铭旌是白事必备之物,又称“明旌”,在正吊日高高地悬挂出来,给四方八邻一个信息——明天要出殡了。铭旌是一块五尺七寸长(或四尺七寸长)的红绸,就像一条长手巾大小,故又叫“巾”;上面用金粉写出亡人的姓名、籍贯、和亡时年龄,又称“铭”——“铭巾”、“名巾”别称,就是这么来的。
书悬铭旌风俗由来已久,先秦时已出现。《周礼·春官》“司常”条称:“大丧,共铭旌。” 清人汪汲《事物原会》“铭旌”条有具体解释:“周公制周礼司常,大丧供铭旌,建廞车之旌(廞车者,丧车也)。”
(准备出殡)
丧事为何要用铭旌?铭旌在丧事文化中有实际的作用。《礼记·檀弓下》称:“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
铭旌过去行文讲避讳,不能直呼亡人姓名。如亡人是父亲或母亲,过去一般冠头用“显考”或“显妣” X(姓)讳XX(名字)公或公夫人 “之灵柩”字样。
中间也可以加上“享年XX”,还可以加上生卒年月。如清朝时可以这样写:“大清处士X公讳XX享年XX有X之柩”
(民间白事有铭旌出售)
铭旌上的铭文,在用字数量有单双数之分,如果二老皆不在了用取数,一人健在用单数。现在简单了,一般是这样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自治区)××市(县)××乡×村公民×××之柩。有的还会在中间加上生卒年月
出殡时,铭旌与引魂幡一样,也挑在竹竿上,走在送葬队伍前。在棺材放进墓穴后就要用到铭旌了。棺入墓穴,俗称“下井”,苏北人称“登位”、老北京称“登坑”。登位后,铭旌由负责棺材正位、定山向的阴阳先先生展开,平铺在棺材盖上,然后用酒浇到铭旌上,铭旌便棺盖贴紧了。
(棺下井)
然后就可以覆土埋棺。覆土时要小心,不要把铭巾动了。因为若干年后,铭巾腐烂,金字不会消失,便“印”在棺盖上,成为“棺志铭”,是棺主的身份证明。
一般人死后如果不置墓志的话,这“棺志铭”也就成了墓志铭。所以,铭旌很重要,出殡时一定要带上,不然亡者棺柩无名,成无名鬼了。
出殡过程中也有讲究。 灵柩从家门抬往穴地时,前面是两把火炬及灯笼引路,引魂幡、铭旌、吹鼓手等引柩,孝子侄孙们手捧泣杖领丧,俗称“领棺材头”。另有一人拿烧纸斗,边走边向路上撒纸,或用小土块把纸压在路上,意为“留下买路钱”。
(准备出殡)
过河过桥前要停柩烧纸磕头,买通河神桥神。灵柩登位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吃食罐、亡人生前的烟袋、拐杖等所有心爱之物放入金井,再向金井、棺盖上撒米。待孝子亲手向灵柩上推三把土后,杠夫才可以正式掩埋棺材,填上墓坑。
从旁边取土做坟头,俗称“添坟”。添坟取土后留下的坑叫“明塘”,也称“冥塘”。招魂幡、孝子从腰间解下的孝绦(麻辫粗绳)等,要放在明塘内焚化掉。有的地方将孝绦带回家,改搓成绳,老话说,扣猪则猪旺,拴牛则牛壮。
(焚幡)
有一点要注意,孝绦不能丢在金井内,哪怕有一根麻丝落入金井内都不是好事,老话说,那样后代会出现“少白头”。这当然是迷信,少白头是遗传的原因,与下葬不讲究没关系。
引魂幡和铭旌是出殡“两件儿”,实际上还有灵牌、哭丧棒、 老盆(丧盆子)、吃食罐(装有随葬食物的瓦罐),北京人将引魂幡(幡儿)、灵牌(牌儿)、哭丧棒(棒儿)、老盆(盆儿)、吃食罐(罐儿),称为出丧“五大件”。
而老盆、供摔老盆用的砂板砖、吃食罐三样,则称为“倒头三件儿”。
(棺前老盆)
最后要说的是,棺登位后孝子向金井放三把土,再顺手抓三把土放在自己兜内。解下孝绦、把搭头盘绕在头上后,要赶紧往家赶了。这又是为什么?会在下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中讲述。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