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郭静云:长江中游地区是东方的苏美尔
69647

郭静云:长江中游地区是东方的苏美尔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0:572

郭静云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摒弃传统的关于中国上古文明与夏商周历史观的既有成见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本着考古材料、历史史实和神话资料给出的线索,提出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见解,重新建构了中国上古史发展的脉络与纲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认为,盘龙城是代表殷商之前的本土古国,其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后融入到殷商文化的脉络里古云梦大泽周边之洞庭澧阳和汉北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摇篮,从屈家岭到盘龙城是一脉相承的先楚文明,其地位类似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郭氏认为,从世界史的背景来看,亚非地区早期原生文明的发生地,都在北纬26——32度之间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而32度以北地区的文明化时间则较晚;同时,农作的发祥地与大文明的发生地,皆是在同一个大的自然区域内。以此观之,主要流经温带地区的黄河流域不太可能是原生文明的发生地,而更象是文明扩展时代不同生活方式族群来往的交通要道。文献所载之“中原”,反映的是周秦汉唐之际人们的地理观念;若溯及更早时代,从纯粹自然地理而言,中国之“中原”,应指以大巴山和大别山为西、东界的宽阔平原地,北缘到黄河南岸,而南边经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直达澧阳和洞庭平原。从考古文化发展来看,中原之源更可溯及长江中游。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从彭头山和皂市下层,到汤家岗和大溪,再到屈家岭和石家河,下迄盘龙城,构成了一脉相承,以自主内生发展为主的完整脉络。该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稻作农业生活方式,在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相继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出现了以云梦大泽和江、汉、澧诸水为枢纽的连城邦国和交换贸易网络,从而开启了东亚最早的文明化进程,其情形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非常相似,年代亦相同。

作者认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将“中原”之北界,拓展至豫西南和豫中地区,最北达到黄河南岸,这种鄂豫文化趋同格局一直延续至二里头——盘龙城时期。

对于盘龙城与二里头、郑州和偃师“商”城(下简称“郑偃”)的关系,一般认为盘龙城是“商人南土”。但是,郭氏却认为,在今日的发现中,盘龙城是同时代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城邦,且在诸多方面与同地区石家河文化有继承关系,故不能将其视为二里岗文化传播的结果,商人南土的说法不能成立,盘龙城应是当时最大集权政体国文明的中央。这大国或称为“商”、或有别的自称,但这就是符合北方殷墟建都前的“商文明”,《楚辞》和《越绝书》里的汤是此地的英雄,当时石家河古城衰退而盘龙城兴盛,或许恰恰正好是汤克夏故事中所隐藏的现实,是楚这个大文明中的“商”或“汤”的朝代阶段,或谓之为“南商”,其影响力的北界到达郑州。所以,郑偃为此文明之北界,而非中央。

在距今3500年后,北方族群来到殷墟建都,大约又再过了百年,打败盘龙城而自立为“商”,并且逐步将“南商”的故事与自己的家谱合并,以此强调“殷宗”政权的正统性,以及对于本土政权的传承。自此,原本存在于江汉流域的古老文明,淹没于后世文献之中。

郭氏认为,这类例子在世界史中很多。失败者的神史往往变成胜利者的光荣历史。在西亚,比苏美尔文明起源晚的巴比伦亚摩利北方人也借用了苏美尔人的历史,将苏美尔的先王写成自己的圣王,以与自己的历史合并;后来赫梯人再次借用巴比伦的历史,于是两族历史便再次合并,以至于其先王的传记越加复杂化,直至现代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才逐渐还原这一历史真相。中国北方族群胜利后,不仅掌握了南方的领土和资源,同时也掌握了他们原来的文明成就、英雄故事。郭氏强调:“发展在同一的天地间的东西方文明,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