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住旅馆讲究不少,一般不接待单人驴友,那如果没有身份证明,又没担保人怎么开房?
古人外出住旅馆的规矩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正是暑假,是家长带着孩子旅游的高峰期。
但外出好玩,想找到既便宜,又舒适的旅馆并不容易。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住宿方便吗?服务好不好?有什么规定?
(现代酒店前台,旁边有欧文提示)
旅馆,在中国出现时间很早,一般认为,在上古商周时期已出现,逆旅、旅次、旅舍、旅店,接待的对象不太一样,都指的是旅馆,和现在的酒店、宾馆、招待所是一个功能。
从《周礼》所记来看,早在周代时,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链锁式”发展。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设施和服务功能较全。
(古代旅客)
现代流行的城市旅馆、家庭旅馆,在先秦时已出现,主要有“馆”、“寓”、“舍”等。
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馆”比较高级,用来接待贵宾,如“国宾馆”、“诸侯馆”,这类旅馆都是官办的,当时的诸侯国一般都设有这样的高档宾馆,如鲁国有“重馆”、赵国有“陶丘之馆”、晋国有“箕馆”。
(清朝旅馆)
“寓”、“舍”这类旅馆主要为普通商旅服务,以民办居多,“逆旅”、“客舍”,都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旅馆不只出现时间早,旅馆的管理也最讲规范,也不可以随便开房的。如今开房要出示身份证和相应的证明文件,这在先秦时即已实施。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身份证,但也相当于身份证的信物。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
(古代“身份证”鱼符龟符)
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如没有旅行凭证,是无法入住旅馆,特别是国营旅馆根本不可能接待。
《周礼·地官》就此说得很清楚: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用不同的“介绍信”,即所谓“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这意思是,你要想走遍天下,必须有介绍信才可行,否则别想开房。
先秦时,商鞅变法中有关旅店接待客人要查验旅行凭证,否则店主连坐,商鞅出台的这一律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旅店住宿制度,官办旅馆和民间客栈都得遵守这一规定。
(古代休息,描摹)
从各朝的情况来看,元朝对旅馆的管理很严,要查验旅客身份证明,且有严格的住宿登记制度。
摩洛哥大旅行家拔图塔,在其《游历中国记》中称:在中国住旅社,“天全黑时,管理官员及其书记来舍,将留舍客人逐一点名记簿,盖印后闭门,使客安睡。至次晨天明时,吏及书记复来.依名单唤客起,作一证书。”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中国游记中也有同样记载:“一切客栈和旅馆的老板,也同样将寄宿客人的姓名,登记在一本簿子上,注明他来去的日期和时刻。”这种登记本还得备份,有统一格式,全国通用。
(古代酒店服务员,现代影视再现)
这种旅客登记本,明朝时称为“店历”。《万历会典》上在这样的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逐日附写到店客商姓名人数、起程月、曰。月终,各赴所司查照。”
在古代,像如今这样的单身驴友是很麻烦的,一般不让入住,叫“不下单客”。“单客”就是单身旅客,单客如果需要住店那怎么办?必须找担保人。这一制度在元明时期普遍实行,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诒书”一章中,就有这样的情节——
(古代旅馆)
“主人家,有空房宿歇么?”
主人家答应道:“房头还有,不知客官有几位安歇?”
答道:“只有我一人。”
主人家见是个单身,又没包里,乃道:“若止你一人,不敢相留。”
那人怒道:“难道赖了你房钱,不肯留我?”
主人家道:“客官,不是这般说。只因郭令公留守京师,颁榜远近旅店,不许容留面生歹人。如隐匿藏留者,查出重治,况今史思明又乱,愈加紧急。今客官又无包里,又不相认,故不好留得。”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人是活的,虽然有“不下单客”制度,想住下还是有办法的,就是找不到担保人也好办,比如弄个假证明,花钱请个保人。
(古代酒店的女艺人,现代表演)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