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中国最古老毒杀手段是人工制毒,早期人人忌畏,被盯上后只有死
69842

中国最古老毒杀手段是人工制毒,早期人人忌畏,被盯上后只有死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53:370

古代谋杀案中会使用哪些毒物?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7年2月13日一名朝鲜籍男子,在马来西亚机场被毒杀成为头条新闻,真相至今一头雾水。大家对毒药也产生了好奇,没有现代制毒技术,中国古代谋杀案中会使用哪些毒物?

(马来西亚机场实施毒杀的外籍女子在作案后迅速被抓,图为监控)

从记载来看,先秦时毒杀现象已不鲜见,那时人们便发现了多种的毒物,归纳起来有矿物性、动物性、植物性三大类型毒物;到了明清时期,现代常见的煤气、鸦片曾作为新型毒物,先后出现。

何谓“毒”?东汉王充给出的说法是:“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其在《论衡》一书中用专门一章《言毒篇》,来讨论毒物,并对已发生的毒杀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称:“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毒物致死现象,中国人发现很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相当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毒物调查。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当年曾“尝味百草”。《淮南子·修务训》更称,炎帝在做药物学调查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当时自然界的毒物分布十分广泛。

(炎帝神农氏画像,手拿药草品尝验毒,图源:明《三才图会》)

托名之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大量毒物,在确定某一种药物的功效时,首先评判其“是否有毒”。以此为标准,该书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大类,除了“上药”无毒外,“中药”一百二种“有毒”,“下药”一百二十种“多毒”。

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官府已有专人负责毒物管理。周王朝由“医师”负责此事,《周礼·天官》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

到隋唐时,对能致人死亡、可供用于谋杀的毒物有进一步分类,时药学家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记已超120种。现代药物学将毒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类,古代还没有机与无机的概念,分为矿物性毒药、动物性毒药、植物性毒药三大类型。

(最毒的植物性毒物钩吻,又名断肠草。图源: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矿物性毒物又叫“金石毒”,有砒霜、水银、雄黄、雌黄、密陀僧等;动物性毒物有蛇毒、蝥毒、蛊毒、河豚毒等。植物性毒物就更多了,有钩吻(断肠草)、乌头、羊踯躅、莨菪子、巴豆、莽草、皂荚、杏仁、毒蕈,等等。

这些在古代都曾被当过谋杀和自杀毒物使用过,且较常见,其中不少毒物毒效的发作时间,比朝鲜籍男子被毒的VX神经性毒剂还快,有的沾到即死,有“三步倒”的说法。由于古代不进行尸体解剖,很难找出确切死因。

不论是古代文献,还是古本小说,里面都可见到用这些毒物来自杀或谋杀、误杀的案例。在这些毒物中,砒霜使用最广泛的毒药,如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水浒传》中人物潘金莲,害死亲夫武大郎时,在在药中掺入的毒药便是砒霜。

而在植物物毒物中,几乎都在古代的毒杀事件中出现过,其中断肠草为最厉害、又最常有的毒物之一。由于在野外分布很广,遭植物性毒物侵害的意外中毒身亡现象特别,在今天仍不时会发生。因为这种意外性,下植物性颇具迷惑性,在实际司法办案中,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误定性为“意外事件”。

(两种甲骨文“蛊”字,都是杯子一类器皿里放了虫、蛇一类害物的样子)

而在古代所有毒杀手段中,数投放蛊毒最为古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找到了“蛊”字(见下两字),《左传》、《周礼》、《洗冤集录》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至今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有踪迹。

蛊毒是一种人工毒源,最容易使人迷惑。其制作方法是,一般是将有毒虫蛇一类放在一个器皿中,任其互相嗷食,直到只剩一虫或蛇,就叫作蛊。取这剩下一只毒虫的肉或分泌物,置于饮食之中,使人发生慢性或急性中毒,就叫中蛊毒。

对于制造和畜养这种毒虫者,这种用造畜蛊毒来毒人的方法,在古代的南方最为流行,尤其江西、浙江一带;到了明清时期,制蛊毒人仍存在,但法律上是禁止的:作蛊或蛊人要严惩,“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处以死刑;唐律中还规定,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

(古代法医办案现场,地面躺着一具尸体,汉画像石)

由于蛊毒害人是通过巫术手段实现和完成的,具有很神秘的宗教色彩,被盯上后结果往往只有一个死字,所以古人很忌畏这种毒杀方式,先秦时周王朝已设专人来防范蛊毒之害,《周礼·秋官》记载,庶氏“掌除毒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