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国家博物馆一镇馆之宝,被农民当废铜烂铁卖了,差点扔进炼铜炉里
69860

国家博物馆一镇馆之宝,被农民当废铜烂铁卖了,差点扔进炼铜炉里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13:250

召公儿子的饭碗

——匽侯盂背后的故事

文/张珍、倪方六

(图为匽侯盂 )

【名称】匽(本读yǎn,古通“燕yān”,古国名)侯盂

【年代】西周

【出土地】1955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说到饭碗,很多人可能会与“工作”联系在一起。但这里说的不是“工作”,而是实实在在的饭碗,就是吃饭用的碗。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摆,与大臣一起吃饭时,常用的是铝碗,而不是大臣们所用的银碗。当然这与当时冶炼铝很困难和成本极高有关。

(国博馆)

中国古代的皇帝,或者有权势的皇家贵族似乎一直比较倾向于用金、银饭碗等。不过也有些不一样。1955年在辽宁出土的一件匽侯盂,据说是匽国国君匽侯吃饭时用的碗。不过,这应该与当时处于青铜时代有关。只是这里的匽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而这件青铜盂的主人匽候又是谁?这里得从一个人说起。

西周初年,人才济济,比如太宰周公、太师姜尚。“周公辅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姜太公钓鱼”都是千古名典。这两人一个是武王的同母弟弟,一个是武王器重的臣子,都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都是千古传诵的响当当的人物。

(周武王)

但与他们并称为“三公”之一的太保召(shào)公(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也不能忽视。这个人曾辅助周武王灭商。在周成王时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并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平定叛乱。在民间留下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上面提到的匽国密切相关。

(周文王)

周灭商前,他始封地在召(今陜西省扶风县城东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照理说应该叫燕国,为何叫匽国?有专家解释说,“匽”是“燕”的古体。但还有另一种解释。

相传,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建立西周以后,把同为姬姓的召公封在北燕为侯。召公治国有方,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戴。而且,他还针对国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燕“是亡国之名,为了区别商朝的“燕”,便决定不再用“燕“作为自己的国名。于是,另创了一个“匽”字来借代商朝的“燕”字。新创的“匽”字,有“像燕之匿于巢也”的意思,表示“在此安居下来”。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匽国”。看来古人也挺讲究的。

(古“匽”字)

只是这件青铜盂据说是在西周成王时铸造的。器内铸有5字铭文即“匽侯作馈盂”的青铜盂到底是谁使用过?召公?似乎不是,相传当时召公一直在镐京(西周国都)辅政,虽有封地但一直未去。不过他派了一个人去了。谁?这个人就是后来匽国真正的第一代国君,也是召公的长子。根据铸造这件器物的时间,是他吗?

不过,据相关考证,同时代的燕国青铜器中有“匽侯旨”使用的器物,这个“旨”应该就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最得力的大臣召公的长子。从时代推定,匽侯盂也可能是召公长子匽侯旨所做。看来这件青铜盂系召公长子无疑。

(古人就食图)

西汉的思想家杨雄在其著作《方言》中解释说:“宋楚魏之间,盌谓之盂”,“盌”是碗的异体字,说明“盂”就是我们现在吃饭用的碗,《说文解字》中也讲“盂,饭器也。”匽侯铜盂的内壁上有5字铭文“匽侯做饙盂”,“饙”就是蒸熟的米饭。匽侯铜盂也就是匽侯盛饭食用的碗。

只是这件相传为辽宁地区最早的青铜盂,这件稀世国宝能够存世,相当传奇和曲折。当初发现时,曾被村民当废铜烂铁,卖给供销社,差点被扔进炼铜炉里。幸好被认货的人发现,不然大家现在就不见这只“宝碗”了。

(供销社老照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