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苏东坡题: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和尚当墨宝别人笑了
69861

苏东坡题: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和尚当墨宝别人笑了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14:020

猜灯谜是何时出现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宋朝以前,元宵节燃灯主要是为了祭祀神佛和娱乐,到了宋朝,则被添加了新的内容,节庆活动更为丰富,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灯谜雅俗共赏,大家喜闻乐见,有一种益智教民的文化效应,元宵节也因此有了“益智节”的含义。

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当这种游戏与元宵花灯碰到一起,便有新的体验。南宋时,“灯谜”正式成为谜语中的一种类型,成为元宵节助兴项目。

据吴自牧《梦粱录》,南宋时制谜和猜谜与说书、下棋一样,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来做。“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

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记有类似记载:“有以驯服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宋朝有不少制谜和猜谜高手,如大才子苏东坡便是。传有一次,苏东坡见一僧寺的住持虐待小和尚,恰逢住持请他题字,便写了一副字谜联:“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上联是“死”字,下联是“秃”字(俗指和尚),骂得非常尖刻。

苏东坡的佛界朋友不少,当年的大师佛印就是他的好友之一。有一次,他遣派使女头戴草帽,脚蹬根木屐,去好友佛印处取一样东两。使女问苏东坡,是什么东西啊。苏东坡对她说:你不用问多少,到了后佛印见到你,便会把东西给你。佛印一见使女,拿出一包茶叶交给了她。原来,这是一个巧谜,上“草”,下“木”,中间“人”,不就是“茶”字么。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下了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好事者巧做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

猜灯谜在明清小说中也多有描写,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便有这样的情节: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着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争着乱猜。”所有人都猜出了元春所制的灯谜为何物,“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精于制谜。当年。扬州有个盐商之子,在今天就称是富二代,他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东抄西摘拼凑成一本所谓“文集”,还要请郑板桥题词,借以提高身价。郑板桥没有拒绝,题了杜甫的一句诗“山楼粉蝶隐悲笳”,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胡吹。原来,这是一则诗句做谜面、俗语做谜底的字谜,“笳”是北方胡人吹奏的乐器。

到现在,猜灯谜已成不可或缺的元宵节文化。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